•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行動】修路打通扶貧“捷徑” 告別黑土墻村民住上混凝土房

2018-07-26 10:42: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怒江瀘水7月26日電(記者 謝亞力)“小時候,我們根本沒見過水泥地板,但現在我們調查的卻是哪一家沒有地板磚。” 雲南省怒江州崇仁行政村黨總支書記尹相明向記者這樣感慨扶貧攻堅後村子發生的變化。現在的崇仁村,也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雲南省怒江州崇仁行政村下轄9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47戶,有鄉村人口3402人,其中勞動力2503人。一直以來,村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

  從2014年以來,全村共有建檔立卡戶168戶625人,截止2018年,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24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71%。這裡也成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談及崇仁村的變化,尹相明感觸頗深,“第一大變化,就是交通。”他回憶,“剛進村的時候,村裏沒有一寸水泥路”“村民運糧食,還要人背馬馱的”。

  而這一切,在2001年時全都成了“過去時”。

  2001年,崇仁村的老百姓們迎來了全村的第一條水泥路。這條全長230米的路,凝結了尹相明和當地老百姓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通村、通組公路全部實現硬化,三分之一的農戶,車子可通到家門口。

  “在田間地頭修好了水泥機耕路,現在村民運糧食,最遠的也只需走500米就可以上車運出去了,村民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人背馬馱了。”尹相明説道。

  在尹相明的回憶裏,村民們過去以砍伐、買賣商品材為生。但這也給當地生態造成嚴重破壞,“上千畝的原始森林都被砍光。”直到1999年退耕還林政策推出,這樣的情況才開始好轉。

  要拔除村子的“窮根”,産業扶貧是根本。為了調整村子的産業結構,崇仁村的村幹部們到保山進行了考察學習。村幹部們所帶回的蔬菜産業化種植經驗,讓村民們都看到了希望。在這些經驗的指導下,結合本地實際,崇仁村開始重點發展起林果産業和畜牧業。

  可以看到的是,崇仁村目前的産業結構調整已經初顯成效。全村以核桃、木瓜、花椒、草果等為主的林果經濟已初具規模,以中草藥、森林、蔬菜、林地養禽為主的林下經濟進一步發展,成為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又一重要渠道,農民們的“腰包”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

  村民們富起來了,村子的面貌也美起來了。

  從茅草房、木板房到混凝土住房,村民們居住環境的變化見證著這些年扶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尹相明告訴記者,“以前老百姓住的茅草房、木板房,墻也是黑土墻,60、70年代住起土木結構房。”

  近年來,崇仁村全面實施茅草房改造工程,不斷實施民居土瓦屋頂翻新工程建設和墻體刷白工程建設,並逐年加大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和危房改造力度。村民們徹底告別了茅草房,基本消除石棉瓦房,住上了混凝土房。

  尹相明表示,老百姓的居住環境有了大變化,現在,太陽能、衛生間、洗澡間都有了。

  此外,全村積極開展村容整治活動,積極推廣沼氣池,實施廚房改造,推廣清潔能源煮飯炒菜;努力解決畜禽糞便亂流問題;新建各自然村公用廁所,大力開展農戶衛生廁所建設。

  走進崇仁村,不難看到,許多戶村民家的庭院裏種滿了樹和花,通組公路旁也栽起了護路樹,村內的道路一塵不染、乾乾淨淨。而這些,都是村幹部帶頭下,村民們努力清掃、維護的結果。

  這些年,崇仁村先後完成了14條小組水泥路、200余座衛生廁所、14個垃圾站、300余戶危房改造和重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