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行動】山坳坳裏紫薇花開 "造血式"脫貧為鄉親帶來"百日紅"

2018-07-21 09:32: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貴州遵義7月19日電(記者 趙楠 謝青)“豬不喂了,賺不了錢!我現在每個月在苗圃工作,收入最多能到2400元,比養豬賺的多多了。”葛宋村村民李逢良一臉高興對記者説。

  煥然一新的村委大院、綠意盎然的苗圃基地……春暖花開時節,走進群山環繞中的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葛宋村,火紅色的紫薇花樹漫山遍野,一幅美麗鄉村的圖景呈現眼前。然而一年前,這裡還是無人問津的窮山溝。

  解決就業崗位 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脫貧

  曾經交通閉塞,山高谷深,土地零散分佈等因素制約了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國榮鄉産業發展。國榮鄉在2016年9月被確立為20個極貧鄉鎮,成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在修建長榮生態産業園之前這裡並沒有道路,園區的村民們説他們都主要以種植苞谷為生。62歲的村民李仁昌回憶,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他家分得的田雖然看起來還比較多,但都分散在深谷裏、山脊上,收成全靠“天長眼”,一遇乾旱就絕收,想吃一頓大米飯都是奢侈願望。

  説到這裡石阡縣縣委常委、國榮鄉黨委書記龔朝清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山地特性來算,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每年每畝地的産值在500斤左右。而500斤苞谷的總産值如果按其市場平均價格一塊錢來計算,也就500塊錢。因此國榮鄉每年的總産值不超過600萬元,這還是在沒有計算老百姓投入的種子、肥料以及勞動力等的情況下。

  村主任李正平告訴記者,以前靠著每人平均不到一畝的零散土地,大家勉強能維持溫飽。自2017年10月國榮鄉長榮生態産業園建成後,該産業園以為群眾增收為目的,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脫貧,讓農戶進園務工有薪金,土地入股有股金,産業見效有紅利。

  龔朝清提到,現在老百姓每月的收入,差不多就是過去一年的收入。另據記者了解,自2017年産業園建成以來,每天務工的民工達164人左右,每天平均發放民工工資1.4萬餘元,截止5月底,已發放民工工資1413800.45萬元。待園區全部建成後預計可直接解決240余個就業崗位,確保國榮鄉葛宋、新陽、代山3個貧困村脫貧成效有保障。

  村民收入穩定 産業園讓“貧瘠”土地開出希望之花

  “豬不養了,不賺錢!”葛宋村村民李逢良一臉高興的對記者説。70歲的李大爺雖然年齡偏大,但是勝在身子骨硬朗,上班一年來李大爺沒有曠工一天。李大爺家一共有八口,除了孩子都已經外出打工。以前李大爺以養豬為生,自産業園建成以後就不養豬了,他説來這裡工作一天一百元錢,是很踏實的收入,每個月都能有兩千多的穩定收入。

  “明年春季第一批150多萬株各種各樣的苗圃就能産出了,如果按每株3元算,預估産值能達到500萬左右。”龔朝清告訴記者,目前國榮鄉長榮生態産業園已完成核心區1200畝的花卉苗木種植,涵蓋紅葉石楠、海棠、硃砂丹桂、紫薇、櫻花等68種10.75萬株,其中不乏金絲楠木、紅豆杉等珍貴樹種。

  站在幾塊規劃展示牌前,國榮鄉幹部伍華林介紹,未來要打造的是一個田園綜合體,要實現群眾在家門口一直有活幹、有錢賺。望著盛開的朵朵玉蘭,伍華林認為,這片“貧瘠”土地開出了希望之花。為了滿足長期發展的條件,長榮生態産業園短期的定位是一個扶貧産業園,長期的定位是珍惜植物的研發園,最終的定位是要做成農旅一體化的生態觀光園,用園區的思路發展産業,用景區的思路發展建設園區。

  “我們計劃種植紅豆杉、金絲楠木、七星茶花等樹種,3月底要全面完成栽種。”基地負責人安清説,除了務工費,農戶土地流轉到合作社,以後還可以領到分紅,可以説既有眼前收益又有長遠盼頭。貴州的山區要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除了其他剛性的政策導向措施以外,産業園扶貧是一個根本性的扶貧,産業長期的效益發揮以後,能為老百姓們找到一條長期致富的路子,保證老百姓脫貧不返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