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電信網路詐騙案持續減少 官方使出哪些“殺手锏”?

2018-07-12 10:0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記者 邱宇)近幾年,電信網路詐騙高發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電信網路詐騙案件數量持續減少。為打擊這類犯罪活動,官方使出了哪些“殺手锏”?

  電信網路詐騙案發數量持續減少

  工信部公佈數據顯示,2017年7月,“400”涉案號碼已從2016年初月均700余個下降至個位數;12321舉報受理中心接報的詐騙電話舉報數量呈現整體持續下降趨勢。

  騰訊安全一份報告亦顯示,在經歷了2015年的爆髮式增長後,2016年開始,詐騙電話標記數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7年詐騙電話標記總數同比下降46.2%。

  電信網路詐騙案發總量也在逐年下降。以北京為例,2017年北京電信詐騙發案總量5年最低,為群眾止損近20億元。北京市公安局連續三年實現破案、抓人同比上升,發案、群眾損失同比下降的“兩升兩降”工作目標。

  在上海,去年前11個月上海全市接報電信網路詐騙案件同比下降20.03%,涉案金額同比下降5.5%。

  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背後官方使出了哪些“殺手锏”呢?

  殺手锏1:電話用戶實名登記

  2016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工信部、央行等六部門曾聯合發佈《關於防範和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的通告》,規定電信企業(含移動轉售企業)要嚴格落實電話用戶真實身份資訊登記制度。

  2016年工信部共組織1.2億電話用戶進行實名補登記,實現了全部電話用戶的實名登記,防範打擊通訊資訊詐騙工作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

  2018年5月,工信部發佈《關於縱深推進防範打擊通訊資訊詐騙工作的通知》,明確了九項重點任務,排在第一的就是“切實加強實人認證工作,持續鞏固電話用戶實名登記成效”。

  通知要求,嚴格落實實體渠道和網路渠道電話用戶實名登記要求;組織開展用戶實名登記人像比對試點工作,提升電話入網環節一致率;強化電話用戶資訊動態復核;對要求落實不到位的加大責任倒查力度。

  殺手锏2:建成詐騙電話技術防範體系

  2017年7月,全國詐騙電話技術防範體系初步建成,完成國際以及31個省級詐騙電話防範系統建設。

  工信部當時表示,系統上線以來,已累計處置來自國內外的涉嫌詐騙電話呼叫近1.16億次,通過與公安機關和銀行部門的工作聯動,及時勸阻受害客戶2.2萬餘人,挽回直接經濟損失9800余萬元。

  “詐騙電話技術防範系統”由工信部與公安部等部門聯合建設,已實現與公安部的警情數據連接,智慧識別和攔截有關通訊資訊詐騙號碼。

  此外,據北京市公安局介紹,2016年,北京市成立了全國公安機關唯一一家公安部打擊治理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查控中心,可對全國的各類電信詐騙實施打擊。

  該反詐中心電信案件偵辦平臺整合了全國1000多家銀行和各種第三方支付平臺,民警可以在辦公室裏完成對銀行資金流的監控和快速查詢,以及追蹤凍結止付。只要接到報警,民警則會立即根據賬號資訊,凍結已匯出的款項。

  殺手锏3:嚴禁出售銀行卡

  在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金融領域的詐騙手法、擦邊球模式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從傳統的以信用卡代辦、小額貸款辦理為由騙取小額手續費,到各種如非法集資、非法外匯交易、非法貴金屬等期貨交易等。

  據媒體報道,有專門的團夥收購各種卡證後,雇人到銀行開卡轉賣。犯罪團夥使用這些“實名不實人”的銀行卡,從事電信網路詐騙、網路賭博、洗錢等犯罪活動。

  為打擊使用銀行卡進行電信詐騙的行為,《關於防範和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的通告》規定,各商業銀行要抓緊完成借記卡存量清理工作,嚴格落實“同一客戶在同一商業銀行開立借記卡原則上不得超過4張”等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出租、出借、出售銀行賬戶(卡)和支付賬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通告還規定,自2016年12月1日起,個人通過銀行自助櫃員機向非同名賬戶轉賬的,資金24小時後到賬。

  因為在很多電信詐騙案件中,受騙者都是通過銀行自助櫃員機給詐騙人員轉賬,實行上述規定以後,轉賬人一旦發現自己被騙,還有時間去銀行處理。

  殺手锏4:加強釣魚網站和惡意程式整治

  2018年4月,安徽靈璧縣公安局破獲一起涉及3個犯罪窩點、犯罪嫌疑人達24名的網路詐騙案件。一條涉及製作山寨釣魚網站、誘騙網路遊戲玩家點擊、騙取賬號密碼、竊取交易遊戲裝備的黑色産業鏈條被斬斷,涉案金額近200萬元。

  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網際網路金融倣冒網頁已超過4.7萬個,受害用戶達11萬人次。

  《關於縱深推進防範打擊通訊資訊詐騙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釣魚網站和惡意程式整治,有效降低網路詐騙威脅風險。加強對倣冒政府、教育、金融機構等釣魚網站和涉嫌詐騙類惡意程式的監測分析和資訊共用;及時依法處置釣魚網站和詐騙類惡意程式;及時提醒詐騙類釣魚網站和惡意程式風險情況。

  殺手锏5:從境內向境外治理延伸

  跨國電信網路詐騙案由於其非接觸性,破案難度大幅度增加。

  “偵破的關鍵在於國際合作,國家對於電信詐騙的處罰很嚴,也一直在推行實名制,但每個國家的司法管轄是獨立的,如果沒有國家之間的配合,公安機關就無法去國外偵查。”北京雲通律師事務所主任閆兵指出。

  為此,《關於縱深推進防範打擊通訊資訊詐騙工作的通知》明確,著力治理境外來源詐騙電話。重點做好境外來源詐騙電話研判處置、境外來電提醒等工作;聯合公安機關建立健全國際詐騙電話研判和防範協作機制;鼓勵相關企業和機構等開展詐騙電話治理國際交流與合作。

  殺手锏6:從法律層面嚴打網路詐騙行為

  2018年5月,中國銀聯利用大數據分析向社會發佈安全提醒,電信詐騙案、盜竊銀行卡、非法套現、冒用他人銀行卡、網路消費詐騙中超過90%是由於個人資訊洩露引致,已成為犯罪主要源頭。

  在法律層面上,2017年3月15日通過的《民法總則(草案)》寫入了保護個人資訊的條款。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網路安全法》針對個人資訊洩露問題做出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資訊,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資訊。

  針對電信網路詐騙問題,《網路安全法》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不得利用網路發佈涉及實施詐騙,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資訊。(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