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綠色發展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大使命

2018-07-11 13:1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綠色發展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大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平實而又生動的語言,深刻詮釋了人類與自然、生産與生態、發展與保護等重大關係的豐富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一要求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瞭行動方向,確立了基本遵循。我們要深刻理解農業綠色發展的深刻要義和時代特徵,明確支援農業綠色發展的重大政策和戰略舉措,加快培育和形成農業綠色生産方式與農村綠色生活方式。

  綠色是農業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自農耕時代起,人們就依託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發展種植、養殖和農副産業,利用秸稈資源發展畜牧業,將畜禽糞便利用還田以培肥地力,開展休耕輪作讓土地休養生息。在農業生産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個利用自然、涵養自然的生態微迴圈,也逐漸樹立了“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綠色文明觀。隨著人口增長、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大生産的出現,人們不得不大範圍、大規模、高強度開發耕地等自然資源,以支撐快速增長的工業化城鎮化對農産品的需求,“石化農業”“白色農業”的出現則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當前,我國的農業農村發展需要以綠色理念為引領,以綠色保護為基礎,以綠色科技為支撐,以綠色供給為目標,以綠色政策為保障,共同推進現代農業的永續發展。

  一是牢固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從根本上扭轉高投入、高消耗、高強度的傳統農業發展方式,樹立綠色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必須以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我們應將綠色發展理念植入農業發展規劃、政策制定、法律修訂和管理執行等全環節,用綠色發展理念統領農業資源保護、生態修復、科技研發、生産經營、加工流通、市場消費等的全過程,讓綠色發展理念覆蓋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業、鄉村休閒旅遊業等全領域,真正將綠色的理念和精神融入現代農業發展。

  二是嚴格實行農業綠色保護制度。資源和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嚴格保護農業資源和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就是築牢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根基。要實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最集約的資源利用制度和最有力的生態修複製度,有效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就是要有效制止資源過度開發,緊緊守住耕地淡水資源紅線和基本農田底線,逐步建立起農業生産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實行最集約的資源利用制度,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升,提高勞動生産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産出率;實行最有力的生態修複製度,就是要把山水田林湖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系統化保護、修復、治理。

  三是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科技創新。科技是産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源。實現現代農業綠色發展,關鍵要靠科技支撐。要緊跟新一輪世界農業科技革命浪潮,以綠色、集約、高效為引領,推進現代農業基礎科技、應用科技和前沿科技全面振興。加強生物技術、田間管理、疫病防控等基礎科技研究,提升支撐綠色發展的原始創新能力。加大前沿科技研發攻關,為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條件。加快節水技術、加工技術、倉儲流通技術等實用技術推廣應用,特別是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資訊技術與現代農業相融合,實現農業精準投入、精細管理和高效利用。

  四是大力開拓農業綠色産品供給渠道。要樹立大農業大産品大供給觀,深度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新時代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僅要吃飽吃好吃得健康,還要吃得優質、綠色、生態。為此,要大力開發綠色生態農産品,改變農産品供給大路貨多,綠色、優質、品牌農産品少的狀況,增加優質、安全、特色農産品供給,促進農産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要夯實和提升農業物質産品供給的基本功能,不斷開發農業生態價值。要依託農村廣闊的山水田林湖草資源與厚重多元的農耕文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閒康養等農村綠色生態産業。

  五是健全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明確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取向,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激勵機制,新時代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應向綠色化傾斜。在鞏固完善普惠支農政策的基礎上,要儘快制定引領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各類專項政策措施。形成包括綠色財政、綠色補貼、綠色價格、綠色金融、綠色保險等層面的內容豐富、指向具體、有機融合、協調互補的農業綠色發展支援政策體系。要尊重農業生態容量,重視農村環境衛生,制定科學合理的綠色規劃、綠色項目、綠色治理、綠色修復、綠色補償等政策體系。要培育和形成新的綠色生活觀,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城鄉生活方式,實現農村山水田林湖草資源的永續利用。

  (作者:楊久棟,係農民日報社三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