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行動】 讓綠水青山變成脫貧富民的金山銀山

2018-07-05 10:04: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中國日報網7月3日電(記者 潘一僑) 7月3日上午,“脫貧攻堅在行動 綠色發展看興安”網路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舉行。啟動儀式後,15家中央和省級主要網路媒體的記者、編輯冒雨驅車2個多小時,來到此次採訪的第一站:明水河鎮西口村。

  林下間作 促進脫貧

  明水河鎮現有三個村,戶籍總人口數2277戶,528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43戶、867人,佔全市貧困人口63%,其中西口村191戶、504人。2017年5月明水河鎮林下食用菌種植項目開始啟動。明水河鎮政府投資固定資産20萬,並爭取林下種植面積100畝,引進內蒙古草原傳福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投入50萬元,具體實施該項目。帶動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李富就是從中受益的一個貧困戶。記者了解到,63歲的李富之前一直靠打零工維持生活,一年收入僅5000元。而現在李富受聘于內蒙古草原傳福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工作職責就是白天在蘑菇基地裏澆水施肥,晚上看護蘑菇種植基地,每月固定收入可達5000元,一年只需要工作4個月,輕鬆取得收入2萬元。除此之外,每月他還可以享受到國家低保,日子越過越舒坦。

  李富激動地告訴記者:“感謝共産黨的好政策,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之前因為自己年紀大,很難找到工作,現在可以這麼穩定地生活,讓我覺得幹勁十足。”同時他也希望政府能引進更多這樣的好項目,幫助更多的村民早日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黨員帶頭 精準脫貧

  除了國家的好政策,當地黨員也在積極發揮著先進模範帶頭作用。阿爾山市民安物阜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12月,成立之初共集資20萬元。合作社位於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現有黨員10名,入社股東11人,入社社員52人。由村黨支部委員包勇同志擔任理事長,並以村黨員為主體,吸納部分貧困戶。包勇告訴記者,該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加快推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合作社目前有固定資産300萬,從最初單一的從事馬鈴薯生産以及農機服務,現已擴大到馬鈴薯種署培育、小麥、油菜的推廣。通過3年多的運作和發展,合作社成為了連接市場、聯繫農戶的橋梁和紐帶,在馬鈴薯的栽培中起了積極示範帶動作用。

  2015年合作社正式全面投入生産,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和幫扶下共帶動勞動貧困戶98戶,春季幫助西口地區群眾耙地7500畝、春季翻地2000畝、播種3000畝、噴藥1000畝、收割4200畝、收玉米2000畝、割曬2700畝、秋季翻地2000畝、捆草12000捆。無償幫扶貧困戶15戶、無償耙地820畝。

  合作社會加大力度對貧困戶進行扶持,對貧困戶李雲家進行産業“一條龍式”幫扶策略。實現徹底脫貧致富,力爭“幫一個富一個”的硬道理。據包勇介紹,李雲的丈夫在兩年前因車禍去世,現在需要撫養兩個孩子,生活非常困難。合作社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決定無償幫助李雲家種植小麥100畝,油菜80畝。但不幸的是,因去年天氣原因,糧食顆粒無收,這讓包勇他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最後,合作社決定在李雲家的這片地裏種穀草,賣給牧業養殖戶,利用土地流轉方式幫助她度過了難關。

  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樣無償地幫扶貧困戶時,包勇表示,作為一名黨員,要積極發揮先進模範帶頭作用,自己富不是真的成功,要帶動更多村民脫貧奔小康才能獲得滿滿的幸福感。要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化為經濟優勢,把合作社的産業資源轉化為黨建資源,走出一條黨員帶領鄉村振興的新路。

  監督到位 助力脫貧

  西口村綜合體及脫貧攻堅展廳,面積152平方米,共一層,是阿爾山市脫貧攻堅的紀實展。展廳裏最特別的介紹是,首次利用“扶貧雲”技術全方位立體式呈現了阿爾山市扶貧工作的進展情況。大家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到幹部入戶的情況以及貧困戶電子檔案的情況,既便捷又準確,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當前內蒙古自治區正多措並舉推進脫貧攻堅,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重點工程,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自治區高度重視興安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工作,國家5個部委和自治區5位省級領導幫扶聯繫興安盟5個國貧縣,自治區103個廳局單位定點幫扶貧困嘎查村,極大地增強了全盟各族幹部群眾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全盟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45.3萬人減少到4.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1%下降到4.4%。在興安盟各族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年底將如期實現全盟3.1萬人脫貧、3個國貧縣摘帽的目標。2020年興安革命老區165萬各族人民將和全國全區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