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他獨力資助公益機構1年 為流動兒童打開藝術之窗

2018-07-04 20:26:00
來源:金羊網
字號

  童年接受美術教育的獨特經歷,讓廣州一位知名律師走上公益之路——

  在曾海濱的童年,一位鄉村美術教師為他開啟了藝術之窗,他也因此終身受益。如今曾海濱已是廣州知名律師,卻一直忘不了鄉村美術教師為他進行了短短一兩年的教育。他註冊成立了小匡藝術促進中心(以下簡稱小匡藝術),並獨力資助了1年,立志為城市流動兒童進行藝術啟蒙。1年來,1400多名孩子在這個藝術課堂感受別樣教育,學會發現、欣賞、感恩。

  采寫:新快報記者 嚴蓉

一個小女孩在展示她的木藝作品——蝴蝶。

  童年的藝術教育影響人的一生

  曾海濱在7歲時,居住在廣州市白雲區鐘落潭。小小年紀的他,結識了一位下放到村裏的美術老師,在這位美術老師的指導下,他不僅愛上了畫畫,還跟著老師去天津參加比賽,拿了二等獎。

  曾海濱如今已是廣州一名知名律師,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他説,當年的美術老師雖然只教了他短短一兩年的美術課,卻給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以及讓他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那位老師對我的藝術啟蒙,對我的思維、審美以及人生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曾海濱説,正因為這樣,當他接觸到廣州流動兒童這個群體後,就想著為孩子們做些什麼。

  2017年6月30日,小匡藝術促進中心(以下簡稱“小匡藝術”)在廣州市天河區民政局註冊成立。作為一個民辦非企業單位,小匡藝術致力於為廣州的流動兒童帶來別具一格的藝術課堂,讓他們通過藝術的鑒賞和實踐,拓寬視野、提高素質,打開心中所嚮往的那扇藝術之門。

  “我們在前期的調研中發現,在廣州,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往往存在學歷低、收入低、工作忙、陪伴少等實際困難,而且家長們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能支援孩子在這方面發展的家庭非常少,限制了流動兒童接觸藝術的機會。”小匡藝術總幹事余穎洲説,該中心希望通過舉辦藝術課堂,為孩子們播下藝術的種子,雖然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發芽,但他相信這對孩子們的創造力、想像力以及整體素質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黃人志願者”活躍在藝術課堂

  從2017年10月開始,小匡藝術每週二下午在廣州科韻路的學校開設美術公益課堂,截至2018年5月,已經在3所外來工子弟學校開辦了相關課程。與此同時,考慮到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的實際狀況,小匡藝術還和天河區興華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單位合作,在週末開了美術公益課堂,豐富居住在附近的外來工子女的週末生活,目前已與4個街道家綜進行了合作。在小匡藝術的課堂上,活躍著一群身穿黃色T恤的“小黃人志願者”,他們是來自廣州美術學院、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7所高校的大學生志願者,不誇張地説,他們是小匡藝術課堂的中堅力量。

大學生志願者郭練在給孩子們介紹馬蒂斯的作品。

  “我們的課堂採取1+4的模式,就是由一名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志願者為主講,另外4名大學生志願者為助教,共同完成教給孩子們的課程。大學生志願者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找一些他們喜愛的藝術作品作為切入點,通過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形式,引導孩子們去欣賞和發現。”余穎洲説,曾經有一節課為了分享外國畫家馬蒂斯的作品,大學生志願者將整個教室佈置成一個美術館,通過4節課,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們欣賞馬蒂斯的作品、剖析馬蒂斯,最後由孩子們自己去創作作品,放在畫框裏,在課堂“美術館”裏進行展示。其中,課件的設計、製作、呈現等,都是由大學志願者們獨立完成。

 

大學生志願者在指導科韻路學校的孩子做撕紙作品。

  郭練是廣州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她是最早參加小匡藝術課堂的大學生志願者之一。無論學習任務多麼繁重,只要有小匡藝術的課要上,郭練都會精心備課、按時上課,她能看到孩子們的期待,也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我記得有一次去一所學校上課,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們不管看到什麼作品,第一句話都是‘很醜’。起初我不太在意,但越來越覺得這個表達習慣有問題。所以從那開始,我每節課都會用一些方法,教他們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物。10周過去了,孩子們的轉變很大,”郭練説,給流動兒童們上課,一方面可以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多一些社會實踐,收穫到無法替代的成就感。

孩子們在藝術課堂上積極發言。

  希望集合社會資源為兒童服務

  在1年的時間裏,小匡藝術一直由曾海濱獨力出資支撐。“從長遠看來,靠個人出資支撐公益機構肯定不是長久之計。我們的想法是希望通過這1年的時間做出一些成績來,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小匡藝術。”余穎洲説,接下來,小匡藝術會申請政府公益創投項目等,希望獲得更多支援,以後為更多的流動兒童提供藝術啟蒙教育。

  2018年4月,小匡藝術委託專業的調研公司,通過兩個月時間收集了2490份有效樣本,對廣州市流動兒童的藝術教育進行了調研。有趣的是,這份調研的結果顯示,超過80%的流動兒童有藝術興趣愛好,前三名分別是畫畫、唱歌、跳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得藝術教育的比例卻在遞減,並且80%的外來務工家庭不了解廣州市內有免費的藝術活動資源。“這次問卷調查顯示,流動兒童有藝術教育的需求,卻得不到相應的資源和支援,這讓我們更加堅信,小匡藝術做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余穎洲説,小匡藝術已經在自己的公眾號開了一個分享免費藝術活動的共用快訊欄目,同時打算做一些小冊子派發給家綜及家長們,下學期還打算開辦合唱班,為孩子們提供展示興趣和能力的舞臺。

 

孩子們在展示自己的野獸派畫作。

  “我之所以關注流動兒童這個群體,是因為如果他們一直在教育劣勢的環境下成長,對社會的融合和穩定不利,這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曾海濱説,希望小匡藝術能集合社會上的資源,為廣州的流動兒童做更多的事。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