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畢生創新 一心為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

2018-07-02 17:0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記者 溫源 通訊員 張雲眾

  “我和老丁希望能為我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以及離退休困難職工幫扶盡一份心。院黨委成立了專門的基金管理機構,相信他們能用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6月8日,在位於洛陽的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舉行的一個簡短儀式上,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執意把自己省吃儉用的300萬元捐獻出來。然而,他所奉獻的遠不止這些,他曾帶頭研製火箭發射推進劑,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他是我國聚氨酯工業奠基者之一;他領導研究的燃料項目把我國先進魚雷研製時間表提前了3年。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

  “為國家爭口氣”

  每當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將衛星或飛船送入太空,最扣人心弦的場面就是火箭點火的那一瞬間。那一刻,火箭推進劑噴出巨大火焰,發出撼天動地的吼聲。在“兩彈一星”系統工程建設中,推進劑研製必須先行,這就不能不説到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所屬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原院長、中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的李俊賢。

  1958年5月,毛澤東同志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提出了“兩彈一星”及其推進劑研製任務。1960年1月,30歲出頭的李俊賢被抽調到北京化工研究院第五研究所,加入高能推進劑研製隊伍,承擔起偏二甲肼等四個課題的研究。

  火箭推進劑的研究壓力很大,不僅存在資料缺乏、經驗不足、基礎薄弱等困難,而且如果研究稍有延誤,就將嚴重影響整個工程的進度。李俊賢和團隊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地反覆研究、試驗,終於成功研製出特殊燃料偏二甲肼。1966年6月,李俊賢來到青海省大通縣的一個山溝裏,在一個化肥廠舊址上籌建黎明化工廠,擔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和同事們以“誓將衛星送上天”的豪邁氣概,建造出中國第一套氯胺法制偏二甲肼裝置。在這之後,國家利用李俊賢等完善後的技術,相繼在不同地區建設了若干套偏二甲肼生産裝置並順利投産,從而保證了我國國防和航太部門的急需。

  當時,整個國家一窮二白,進行保密研究的條件更為艱苦,建廠之初吃的是鹽水煮蠶豆、青稞粉,結果李俊賢得了嚴重的胃病,最後不得不住院治療。如今説起這些,老人家只是一笑而過,“那個時候,一般見面不談困難,大家就是説完成沒有啊,主要是想怎麼樣把這個國家急需的東西搞出來,都希望越快越好,為國家爭口氣。”李俊賢回憶道。

  “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

  “為國家爭口氣”,懷著這樣一個樸素的心願,李俊賢在青海一待就是16年。其間,在他的帶領下還成功研製出性能指標追趕世界先進水準的魚雷推進劑——796燃料。

  當時,有人提出先用國內已生産的硝酸異丙酯來研製新一代魚雷,但李俊賢知道796燃料在航程、航速上要比硝酸異丙酯快一倍以上,一旦硝酸異丙酯用於魚雷,那就意味著中國魚雷要遠比世界先進魚雷落後一代。因此他果斷提出:“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要相信科學,相信我們所的實力。”他主動承諾按預定時間提供所需批量大於噸級的796燃料,保證及時滿足魚雷研製需要。有關部門被李俊賢的執著感動了,採納了他的意見,國家也因此避免了過渡性型號魚雷的研製,節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也把先進魚雷研製的時間表提前了三年。

  “796燃料是一種硝酸酯的化合物,危險系數很高。當時我們院沒有防爆實驗室,但是李院士帶頭做實驗。他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國家需要,我們就做’。”在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教授級高工薛金強看來,創新離不開擔當,李俊賢就是這樣一個人。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提出“保軍轉民”,李俊賢迅速轉換思路,聚焦國家急需發展的産業。當時,“萬能塑膠”聚氨酯在國外已經廣泛應用,但在國內卻要依靠進口。李俊賢立即組織投入研究,從原材料、助劑到製品、生産工藝等方面大力進行聚氨酯攻關,開發出了幾十種技術,為我國聚氨酯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幾十年來養成了不斷創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李俊賢認為,只有創新才是科研工作者的靈魂。繼偏二甲肼、796燃料後,李俊賢領導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又先後完成了一甲肼、高氯酸銨固體氧化劑等60多種關鍵推進劑原材料,已廣泛應用於“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系列飛船、“東風”系列導彈等武器型號和重點工程項目上。

  李俊賢始終保持旺盛的科研熱情,80多歲仍奮鬥在科研一線。作為項目負責人,他主持完成了河南省傑出人才創新基金項目“DMC催化劑和低不飽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試研究”,該技術綠色、環保和高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在近70年的科研歲月中,李俊賢想得最多的就是國家需要,技術不能受制於人,不能被別人掣肘。如今已經90高齡的他依然在工作,跟蹤最新科研動態,為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的發展進言獻策。“我最關心的是人才,進入新時代了,我們有了好的基礎,但任務比從前更難更重,要有緊迫感。我希望培養博士,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把我們的事業往前拉一步。”李俊賢説。

  “要甘於奉獻,耐得住寂寞”

  李俊賢夫婦捐贈300萬元後,收到了來自各方的讚譽。人們感動於他強烈的愛國心和事業心,感動於他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嚴謹學風,更感動於他淡泊名利、致力於培養後輩的偉大情懷。無論是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還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李俊賢都在這樣矢志不渝地堅守著、追求著。

  在建設偏二甲肼裝置的日子裏,李俊賢在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高原深處,為了獲得試驗的第一手資料,他和同事們往往要在沒有圍墻、零下20攝氏度的車間裏連續觀察十幾個小時。“那幾年,李俊賢根本沒有作息時間,也沒有節假日和星期天,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現已退休的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泉回憶説。

  在李俊賢看來,搞科研就要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馬虎。他對數據要求十分嚴格,科學實驗是什麼樣,反映出的結果就應該是什麼樣,決不能摻雜水分。每當技術材料遞到李俊賢手上,他總是字斟句酌,對每個疑點都不放過。他説:“成功往往從發現問題而來,只有扭住問題不放,才能找出辦法。”

  多年來,每年除了春節休息三天外,其餘時間李俊賢幾乎都會來單位工作。80多歲時他的身影仍然活躍在實驗室、圖書館、車間裏。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他這些年加班的時間幾乎相當於一個人正常工作20年。

  多年來,黨和國家授予李俊賢許多榮譽。全國科學大會授予他“重大貢獻先進工作者”,國務院授予他“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並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還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黨的十五大代表等等。可他卻把榮譽看得很淡,常説:“榮譽是黨和人民給的,不能把榮譽當成本錢,更不要為榮譽而做事。”

  李俊賢説:“要做一名成功的科學工作者,就要甘於奉獻,耐得住寂寞,一生都要保持勤奮、嚴謹的工作作風。”正因為他有著如此鮮明、強烈的科學家意識和精神境界,他才總是能在困難中用生命的智慧迸發出頑強的探索力、創新力,才能為中國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