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耄耋院士的科技報國情懷

2018-07-02 15:0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人物小傳:李俊賢,生於1928年,祖籍四川眉山,195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95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火箭推進劑的創始人之一、聚氨酯工業奠基人之一、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以及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成立籌建主要人員之一。

  在河南洛陽,有這樣一位院士:今年90歲高齡,是一名有62年黨齡的老共産黨員;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一如既往每天都去辦公室工作。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我國火箭推進劑的創始人之一、聚氨酯工業奠基人之一。

  今年七一前夕,李俊賢和夫人丁大雲一起,以兩名普通共産黨員的身份,向所在工作單位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捐出省吃儉用積攢的300萬元,設立博士創新基金和困難幫扶基金。

  老驥伏櫪獻餘熱

  60餘年來,李俊賢主持參與了偏二甲肼、一甲基肼、魚推-3燃料、丁羥膠等産品的研製,迄今仍廣泛應用在多種型號的戰略、戰術武器、先進魚雷、長征系列火箭、衛星和飛船等裝備上。他響應國家號召,提出“保軍轉民”方向,主持組建了國家反應注射成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創了中國聚氨酯材料的研製事業,累計取得50多項成果,形成了一批從關鍵原料到製品生産的成套技術,已廣泛用於汽車、建材、家居等國計民生行業。

  雖然已經90歲高齡,他仍帶領科技人員解決科研中遇到的難題,在化學推進劑原材料和聚氨酯兩大領域不斷拼搏進取。

  李俊賢身兼黎明院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化學推進劑與原材料》編委會主任,每天收集、整理文獻資料,提出化學推進劑原材料的規劃發展方向,積極參加課題論證和過程鑒定,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李俊賢早在幾年前就提出,化學推進劑原材料要瞄準高能、低特徵、鈍感、環保型等新型原材料技術,要縮短與國外差距。

  李俊賢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科研熱情,他主持完成的河南省傑出人才創新基金項目“DMC催化劑和低不飽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試研究”,該技術綠色、環保、高效,符合我國倡導的節能減排技術要求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高級顧問、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李俊賢親歷並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精細化工行業的蓬勃發展。在李俊賢等老專家的引領和指導下,我國化工行業的精細化工率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如今的50%左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治學嚴謹“傳幫帶”

  許多與李俊賢共過事的人都説,李俊賢對工作非常認真,一絲不茍。他常説的一句話是:搞科研就是要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馬虎,最怕的就是“差不多”。

  每當技術材料遞到李俊賢手上,他總是字斟句酌,不放過任何疑點。他83歲時帶的一位研究生寫了一篇論文,隨便引用了一些沒仔細看過的文獻。為了審查這篇論文,李俊賢把該論文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原文都找了出來仔細看了一遍。從那以後,這位學生也學會了對每個數據、每個符號、每個觀點反覆揣摩,細心求證。還有一次,為了分析一項實驗失敗的原因,80多歲的李俊賢不顧冬季嚴寒,陪同學生在保持通風的實驗室整整工作一天,直至問題解決。

  在李俊賢言傳身教下,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先後涌現出一批精細嚴謹、默默奉獻的科研團隊和科研工作者,他們秉承李俊賢的優良傳統,勇於創新、能打硬仗,取得一項又一項科研成果。該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杜俊超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參與研究的4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7項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的水準,技術産業化累計銷售産品1萬餘噸,産值逾2億元,被譽為“勇挑重擔、銳意創新的科研尖兵”。

  除了在科學技術上“傳幫帶”外,李俊賢還注重在精神上給學生以鼓勵,在生活上給予關心。為了解除年輕科技工作者的後顧之憂,李俊賢多次往返北京、洛陽,反覆向有關方面講明情況,終於解決了一批年輕同志的兩地分居問題。

  李俊賢時刻想著國家科技人才的梯隊建設。作為團隊帶頭人,他領銜組建“河南省反應注射成型新材料創新型科技團隊”,並與其他同行培養出了眾多精細化工領域的科技骨幹,其中有些已經成為行業領軍人物,如孫寶國院士、石碧院士、譚天偉院士、錢旭紅院士等,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精細化工行業的發展。

  淡泊名利樹楷模

  李俊賢嚴格遵守中國工程院的相關規定,堅決抵制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在職稱評定、項目評估評審、鑒定評獎等活動中,堅持標準,公開公正,秉公辦事,從不參加和自己專業無關的鑒定、評審、題詞。

  前幾年,流行申報院士工作站,有很多企業提出了優厚的條件邀請,但都被他婉言拒絕。後來,蘇州一家企業老總找到府來談設想,這回李俊賢卻同意了。但他提了一個條件: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工資獎金分成勞務費。他對那位老總説:“你們企業這些年的進步我一直看在眼裏,知道你們能幹事想幹事,我願意和你們一起共同為聚氨酯行業做些事情。”樸實的話語,卻蘊藏了強大的力量。

  李俊賢在聚氨酯研究中處於領導、指導地位,有許多很關鍵的問題都是由他解決的,但在成果申報的署名上,他總是把自己的名字劃掉。他説:“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勞是大家的。”

  李俊賢生活十分簡樸,家裏還保留著一輛1953年的飛鴿牌自行車。為了工作、生活方便,院裏要給他配專車,也被他拒絕,他説:“工作需要用車,我會向組織申請,生活中哪能用公車辦事?坐公交出行就很好。”院裏給他配的辦公設施,家人是絕對不能享受的。有一次他的兒子用單位給他配的電話打了個長途,被他狠狠訓了一頓。

  年至耄耋,本該是享受兒孫繞膝之樂的時候,然而這些都被李俊賢一生摯愛的科研事業所替代。90歲高齡的他,依然滿懷化工情、心繫中國夢,依然敏銳、謙遜、平淡,為科研工作者樹立了一座勇攀高峰、甘於奉獻的精神豐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夏先清 通訊員 趙志偉 張雲眾)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