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電影:走高品質發展之路

2018-06-24 11:02: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閃耀。每年此時,海內外電影人都會如約而至,共同見證這場視覺盛宴和觀影熱潮。過去的一年,高品質發展成為行業面臨的共同選擇。在中國擁有了全球坐二望一的電影票房規模之後,如何生産更多高品質電影來滿足人們的期待,是今年上海電影節上討論最多的話題。

  優質內容是不變追求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創造了200億人民幣的票房佳績,這也是世界上在單一國家市場季度票房最高紀錄。中國被認為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電影市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説,中國觀眾太愛電影了,即便有40個頻道播免費電視劇的情況下,中國觀眾仍能夠對電影表現出極大興趣。

  儘管電影市場表現出旺盛的活力,但是回顧過去一年,真正能走進觀眾內心的影片與龐大的電影市場相比仍然是鳳毛麟角。在本屆電影節金爵論壇上,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電影票房量級不斷突破,但優質作品供應嚴重不足,缺乏能勝任行業標桿的優質內容。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上一屆金爵論壇上,嘉賓的話題還在圍繞網際網路和IP對票房的貢獻率,而今年的話題則又回歸到內容製造能力上。不止一家電影企業的老總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內容仍然是電影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就直言不諱地説:“我曾經給光線制訂過很多目標,成為最高票房公司、産業鏈最完整的公司、中國最大的電影公司等等。在做了12年電影之後,我覺得這些都不是那麼重要了,我現在只想成為中國最好的頭部內容生産公司。”

  王長田的話引起業界廣泛共鳴。中國電影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影片週期不斷縮短。面對進口片的強勢衝擊,對國産電影而言唯有生産優質內容才是應對挑戰的殺手锏。

  阿裏影業董事長兼CEO樊路遠表示,優質內容要依託專業導演,中國電影發展的瓶頸在於專業人才的匱乏。因此,阿裏影業一直有培養年輕導演計劃,每年拿出很多資金用於培養年輕導演。

  工業化是必由之路

  在本屆電影節上,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把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上影拍攝的重點影片做了視頻展示。看到這些經久不衰的畫面,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仲倫感慨地説:“優秀的代表作能夠讓人看到一家企業的生命力、競爭力和發展的強大潛力,所以我們今後還是會把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作為企業立身之本。”

  在任仲倫眼中,中國不缺好的故事,缺少的是將好故事轉換成電影的能力。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但是我國電影産業整體上還處於手工作坊的初級階段。任仲倫認為,在一部電影中,起核心作用的應該是整個工業流程,而不是某個製片人或導演。

  一個好故事加上一個好導演也許可以成就一部好電影,但是中國龐大的電影市場絕對不能僅靠幾個爆款。在本屆電影節金爵論壇上,“中國電影的生産力不足,需要完成作坊式生産到工業化的轉變”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尹鴻教授認為,電影工業化就是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即建成一條運轉平穩的流水線,帶動影片生産效率和品質的提升。

  尹鴻説,中國電影行業需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優勢,深度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相互融合,形成更加網際網路化、更加智慧化、更加全媒體化的工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完成從數量增加到品質提升的轉變,才能使得電影版權價值最大化,實現對經濟社會文化帶動作用的最大化。

  全球共用是最終目標

  一部好電影的標準是什麼?如果僅從票房表現來看,去年的《戰狼2》《紅海行動》等影片都有優秀表現,但是如果拿到國際電影節這個平臺上,很多中國電影還是缺少了共用價值。

  中國國産電影海外和其他版權銷售收入僅僅是美國電影的10%。更重要的是,中國影片的市場主要局限在國內,更準確地説是在內地。因為表達方式的本土化和局限性,中國電影難以進入全球主流電影發行放映渠道,在全球市場上沒有形成真正可持續的影響力,這與電影成為全球性文化産品的目標還有較大距離。

  尹鴻認為,中國電影缺乏將中國故事“全球化”的能力和信心。中國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國情的複雜性,必然會催生一大批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的電影,但是中國還需要生産出更多具有全球共用價值的電影産品,才能真正成為世界性電影強國。在這方面,無論是文化觀念還是制度設計,無論是文化自信還是文化融合力,中國電影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還有艱辛的道路要走。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個舞臺正在不斷提醒我們,仍然需要用世界眼光看中國,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做到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甚至融匯於世界之中。(姜天驕)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