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中國,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安全”

2018-05-25 13:18:00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中國的文化很深厚、中國的歷史很悠久,我對學習漢語很感興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國際學院研究生一年級學生吳雙對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説。8個多月前,這個哈薩克女孩一個漢字也不認識,一句漢語也不會説,如今她能用漢語流暢地與記者交流。

  今年22歲的吳雙,是一個性格活潑、愛好廣泛的哈薩克女孩。2017年9月,她通過考試選拔,成功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從哈薩克來到位於中國陜西省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細胞生物學碩士。

  “我在哈薩克就讀的學校與西農有合作,在我們學校,每年通過考試選拔獲得來西農學習機會的學生大概有十幾人,每人每月可獲得3000元人民幣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吳雙口中的這個合作,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包括她的母校哈薩克賽富林農業大學在內的多國院校組成的“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該聯盟成立於2016年11月,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涉農高校、科研機構以及自願加入的企業等組成的非政府、非盈利的開放性、國際化的多邊合作平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在該校的外國留學生中,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層次學歷留學生221人,佔在校留學生總數的87%。今年3月,教育部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規模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31.72萬人,佔總人數的64.85%,增幅達11.58%,高於各國平均增速。

  “一帶一路”倡議給許多外國學生提供了來華留學的機會,巴基斯坦小夥子衛寧也很幸運地成為其中一員。今年29歲的衛寧,來西農讀書已有4年,目前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動物營養學博士。“能來中國讀書,我很開心。現在我哥哥在中國藥科大學讀書,妹妹在陜西師範大學讀書,都是我鼓勵他們來的。”

  中國速度是衛寧對中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中國,我覺得什麼都很方便、快捷。從西安到北京,有1000公里遠,坐高鐵5個多小時就到了。你説快不快!”足不出戶僅靠動動手指,就將幾百公里甚至幾千里外的東西買到家裏,這也讓衛寧感慨,“中國的網購真是一項便民的大好事”。

  當記者問到“在中國,讓你感觸最深的事情是什麼”時,衛寧斬釘截鐵地説道:“安全,中國很安全”。

  吳雙在放學後的深夜,走一個多小時的路回宿舍也會感覺很安心。“即便那麼晚了,我也沒有感覺到害怕。中國真的很安全”。

  吳雙將對中國的熱愛分享給在哈薩克的同學和朋友們,“我和他們講,中國的天氣很好,人也很好,如果你們有機會,也來中國讀研究生。”

  “哈薩克是很少吃辣的,所以一開始我吃不了辣,也不喜歡。”但中國多元化的飲食結構,讓吳雙對中國的食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她特別喜歡中國的豆腐、番茄炒雞蛋、麵包和火鍋,“我喜歡那種邊吃辣邊冒汗的感覺,吃得特別開心。”

  衛寧則深深地愛上了陜西的羊肉泡饃,“我覺得在中國吃飯,很有營養,葷素搭配均衡,很科學。”

  吳雙覺得和中國人練習説漢語也非常重要,“在我們實驗室,我有一個漢語小夥伴,是我的師姐——甜甜,我們一起去餐廳吃飯的時候,會經常説漢語。”像許多中國人通過刷劇學習英語一樣,吳雙在看中國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也在學習漢語。“我每天看一個小時電視,現在差不多能聽懂80%。碰上不認識的漢字,我就暫停,寫下來,再上網查看它的意思。”

  吳雙告訴記者,她的中文名字是由她的老師幫忙起的,“這個名字意思很好,看起來是NO.1,天下無雙。我很喜歡。”

  對於未來,吳雙表示要努力學習漢語,和中國人無障礙交流,並繼續讀博士,做細胞學方面的研究。而衛寧已確定今年6月畢業後留校讀博士後。

  在採訪的最後,吳雙説:“在中國,你可以慢慢地努力、慢慢地進步,然後變成一個更成功的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