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黃群:愛啃“硬骨頭”的鉗工“大咖”

2018-06-10 21:06:00
來源:南昌新聞網
字號

  鉗工“大咖”黃群

  南昌新聞網訊 造飛機是一項高精尖的技術活,飛機模具製造更要精益求精。在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工作的黃群,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在工裝製造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8個年頭。作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的技能人才,黃群憑著一手過硬的“鏨子功夫”“銼刀功夫”,製造過許多大型壓鑄模、殼體型板、高難度金屬鑄模及鍛造模。

  鉗工“大咖” 打磨毫釐精度

  15歲從洪都高級職業技校畢業後,黃群進入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工作。28年來,他一直保持手工打磨的習慣,記不清用壞了多少套工具,才練就今天的這一手絕活。憑藉精湛的技藝,他在“技能中國行2016年——走進江西”展示交流活動中,代表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在現場展示了手工打磨的梅花凸凹套件,其配合公差達到0.01毫米(僅有頭髮絲直徑的1/6),且在任意旋轉配合後仍能達到不透水、不透光,精湛的技藝讓現場觀眾讚嘆不已,更展示了航空製造的精良品質。

  作為工裝模具的硬骨頭項目,45度橡膠壓模因其超高的表面光潔度和錯邊公差量要求,自2015年以來一直制約著洪都航空工業集團相關模具的交付。

  面對這個難啃的硬骨頭,黃群當仁不讓地擔任了攻關隊隊長,帶領工裝設計員、車間工藝員和操作工人,研究模具特點,借鑒國內先進的模具設計工藝,並利用CATIA軟體建立三維數模,將固定式模具結構改為活動式,從而突破了45度橡膠壓模製造的技術難關。針對模具表面超高的光潔度,他憑藉多年的鉗工工作經驗,歷經8個月的艱苦努力,帶領攻關隊員採用新型研磨膏通過手工打磨,使得橡膠壓模的表面粗糙度達標,産品一次性交付合格率達100%。

  刻苦鑽研 成就精湛技藝

  鉗工是機械工人中的萬能工。在很多人看來,鉗工枯燥乏味,又苦又累。但在黃群眼裏,鉗工崗位是一個充滿藝術靈感和生命活力的小世界。黃群打了個比方,鉗工製造模具就像孩子們玩的樂高玩具,充滿無限的創造可能。“通過打磨、加工,會賦予冰冷的材料以創造力,每當一個半成品零件加工完成後,我都覺得給了它第二次生命。”黃群説。

  “當鉗工不僅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興趣所在,而且我還喜歡挑戰,喜歡迎難而上。”他深知當一名好鉗工,除了具備掌握加工精度的高超本領外,還需要熟知各個工序原理。於是,黃群系統學習了理論力學、結構力學、鉗工工藝學等專業理論和工藝方法。 

  工作之外的時間,他還上各大專業領域論壇和同行交流探討技術領域問題。除了基本功,一專多能也是黃群的個人標簽,他熟練掌握了車、銑、刨、磨等數個工種的操作技術,對模具設計和數控編程也有獨到見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鑽研是不竭的能量,這些成就了黃群精湛的技藝。

  精益求精 傳承“洪都”精神

  “老一輩對我的影響就是愛崗敬業,做好本職工作,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我的父親、師傅也是老‘洪都’人,他們那時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我。”黃群的高超技藝得益於他的刻苦,而這份刻苦則深受家庭和師傅的影響。如今,他自己也走在了“傳幫帶”的道路上。

  黃群帶了許多徒弟,大部分都成為了生産線上的骨幹,有的已經可以獨當一面,解決技術難題。黃群説他帶徒弟,首先要求他們沉下心來,這也是他工作多年得來的經驗。“鉗工的工作並不難,熟練操作之後如果想更進一步,一定要能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去幹,才能提高。”黃群説。

  平凡的工作也許因單調而乏味,但他卻憑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工裝“尖兵”、鉗工“大咖”,他用精密製造打造著精品人生,用無私奉獻傳承著工匠絕技,用理想抱負詮釋著航空情懷。(全媒體記者 劉文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