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技校生也能成中國驕傲: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2018-06-13 09:34:00
來源:大洋網
字號

  大洋網訊 距離滇南小城彌勒高鐵站十多公里的彌勒工業園,董林出口到全世界的航模發動機就是在這裡生産出來的。在1000平方米的庫房內,包裝好的銀灰色發動機被發往美國、德國、日本等國。

  過去11年間,只有初中文化的董林研發出航模發動機,並打破國外壟斷,成為全球航模發動機的最大供應商,佔全球60%的市場份額,每年能賣出幾萬台發動機,銷售額數億元。如今,他還是輕型飛機設計師、航空發動機設計師。

  從技校生到“航模大王”,46歲的董林從來不認為這是“逆襲”。他認為只要“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技校生也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

  董林身材偏瘦,看起來斯斯文文,怎麼看也不像車間工人。雖然今年才46歲,但他的兩鬢已有少許白髮。“操心啊,公司越往高端走,技術攻關的難度就越大。”董林説。

  技校生成“航模大王”

  董林的父親是彌勒一家機械廠的廠長,董林從小跟著他擺弄車床、電刨,10歲起他就喜歡上了航模。他回憶説,當時航模發動機國內根本買不到,也買不起。16歲那年,董林考上了技校,讀煙草專業。學校距離蒙自比較近,當時蒙自有個軍用機場。每個週末,他都跑到機場的跑道附近去看飛機。

  1991年,技校畢業後,董林到紅河捲煙廠當機修工。2005年起,董林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研製航模發動機。他在家用火爐熔化鋁合金,自己做模具,從畫圖、計算、選材、製作模具、熔冶鋁合金、測試,全都由他操刀。有一次,在製作磨具的過程中,砂輪飛了出來,把他的手劃開了很大一道口子,血流如注。

  董林告訴記者,當時國內的航模發動機都是進口的,而且要麼是電動的,要麼是以甲醇為燃料的,汽油發動機則是天價。“甲醇的發動機也就1000多塊錢,汽油的可能要兩萬元,甚至三四萬元。”但玩航模的都知道,“飛機大”“馬力足”觀賞性才強,這也正是汽油發動機的出路所在。2004年,董林狠心把自己工作3年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花30多萬元買了一台數控機床。“那真是下了血本,如果失敗了,好幾年都要喝西北風了。”

  2006年,董林研製的第一台發動機終於問世了。儘管性能一般,功率也不大,不過總算能把自己的航模送上天。2007年,董林賣出了自己的第一台發動機。那是一位航模發燒友找到他,董林趕緊讓工人們趕制了100台50CC的發動機,很快在兩個月內又銷售一空。這第一批發動機讓他賺了20萬元。他意識到,航模發動機可能是個有前景的行業。於是在2007年,他正式成立了公司,擔任總經理和總設計師,他將自己的航模發動機命名為“DLE”。

  世界航模發動機六成由他造

  董林的汽油航模發動機徹底改變了全球航模發動機的市場格局。重量輕、功率大是航模發動機的基本要求。比如,50CC的發動機,傳統的甲醇發動機有5-8公斤重,而他的只有1.3公斤,功率比前者還大30%。而且他的航模發動機價格更便宜。“美國、德國的航模發動機價格大多都在1-4萬元人民幣,我的價格只有他們的1/3,所以非常有競爭力。”日本是航模運動起步比較早的國家,但他的“DLE”發動機上市才兩年,在日本的口碑和銷量超過了已有幾十年曆史的日本品牌。“到2017年,以前這家全球最知名、最大的日本航模汽油發動機銷量只有DLE發動機銷量的三十分之一。”董林説。

  2011年,董林的大功率航模發動機憑藉優異的性能大殺四方,也成為了唯一進入國際賽事的中國造發動機。他還研發了2.5匹、3.7匹、5.5匹等15個型號的航模發動機,在國外市場上,因為沒有這些級別的發動機,因此大受歡迎。最近幾年,國際航模錦標賽和國內的航模大賽,用的都是他的發動機。如今,自主品牌“DLE”在美國等30多個國家註冊了商標,35個國家設有一級經銷商,年銷量達到數萬台,銷售額達到數億元。並被國際航模協會綜合評定為僅次於美國、法國的世界第三個全部掌握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航模發動機品牌。“如今,我們的航模發動機佔領了全球60%的供應量,在世界航模市場上是領頭羊。”

  希望普通人開輕型飛機上天

  在航模發動機領域的成功並沒有讓董林滿足,他還有更大的“野心”。

  2011年,董林去德國考察同行業,一個60多歲的老人駕駛他的私人飛機帶著他把德國飛了一遍,這讓他感觸很深:“為什麼老外開飛機就跟開小汽車一樣,中國人就不行嗎?”2013年7月29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奧什科市小鎮,全球的飛行者大會在這裡舉行。來自全世界的民間飛行愛好者,都開著自己設計的飛機來這裡展示。“我看到很多白髮蒼蒼的老人鑽進一個小飛機,一拉操縱桿,飛機一溜煙就飛上天了,過了半小時,老頭老太太們又樂呵呵地把飛機停在了草坪上。”這讓董林更加堅定了信心,要製造出中國人自己的輕型飛機。這一年,他投資4000萬元,除了研發航模發動機外,還研發雙座輕型飛機發動機和配件。

  從基礎零件設計到飛機模具製作、精密配件加工均由他獨立完成。2014年,他的第一架飛機終於造出來了,飛機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重量僅為300公斤,加油110升可飛行1300公里,最大時速315公里,每百公里耗油僅7.5升,比普通的小汽車還省油,售價100萬元。2016年7月6日,這款輕型飛機在雲南文山機場首飛成功。直到最近,董林設計的兩款航空發動機才終於定型,前後整整用了5年時間。如今,這兩款航空發動機和整機都已經報送國家民航局審定,進入適航取證的最後階段。“我希望普通人也都能開著輕型飛機上天飛,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

  董林説,這種輕型飛機用途很廣,可以用於飛行員培訓、航空測繪、消防巡邏、國土資源勘測。

  除了開發出航模發動機、航空發動機和輕型飛機外,董林還開發出無人機發動機和整機,在他看來,後者的前景更為廣闊。董林説,現在用汽油發動機的無人機,他的公司也是國內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隨著新産品陸續問世,將徹底改變中國無人機的市場格局。“因為很多核心技術我們都是領先的。我有20多項國家專利。”他舉例説,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電動植保無人機,大概能飛20分鐘,但柴油發動機的無人機因為個頭輕、功率大,可以飛6個小時,時速達50公里/小時,這就可以完成很多過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邊境巡防,邊防隊員不需要出去,在手機上就能看到無人機拍下的高清實景畫面,這在全世界都是最先進的。

  記者手記

  技校生也能成中國驕傲

  最近,公司還有兩款新發動機正在研製過程中,技術都由他把關,過去一個星期中,董林連續熬了幾個通宵。

  回憶起創業之初的艱辛,董林感慨萬千。2005年,為了研製出新的航模發動機,他經常通宵達旦工作。到後半夜的時候,實在太困,就只好拼命抽煙解乏。發動機的研製過程就是初樣-試驗-改進-再試驗-再改進。一款發動機,從初樣到成型,少説也要四五次改進,多則20次改進。當時他還沒有辭掉工作,白天在煙廠上班,下班後躲在家中通宵畫圖紙,週六週日則要飛到外地加工模具。經常回到家已經是淩晨三四點,在沙發上瞇一下,然後第二天一大早再去上班。

  在董林看來,自己能取得成功,除了“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外,敢於冒險也是一個原因。這是深藏在他骨子裏的特性。2001年,廠裏給每家職工配電腦,職工出2000元,廠裏補貼2000元,當時4000元買臺電腦是個不小的數目,很多人捨不得,但董林一狠心,買下一台電腦。後來證明,他“賭”對了,從那時起,他就開始上網,跟國內外的航模愛好者在論壇上交流。2011年,當他將創業以來的所有積蓄4000萬元全部投入到輕型飛機的研發上時,全家人都為他捏了把汗。董林卻輕描淡寫地説了句:“這錢肯定能賺回來。”

  “我現在的頭銜多了,飛機,航空發動機、航模發動機,無人機發動機,我都是總設計師。”過去,董林話不多,也不善言辭,有時出席公開活動讓他上臺講幾句,他都會婉拒。但隨著他研發的航模發動機全球“走紅”,他的自信心越來越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技校生也可以掌握核心技術,也能把高新技術産品賣到全世界,成為中國的驕傲。他舉例説,一公斤鋁目前價值人民幣20多元,只賺兩塊錢,而他生産出一台200CC的發動機耗鋁兩公斤,售價可以達到2000美元。“這就是掌握核心技術帶來的價值。”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