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他是喜歡當老師的醫生 他是熱愛創新的50後

2018-05-26 10:47:00
來源:金羊網
字號

 

  協調:蔡珊珊

  采寫:王倩 丁振球 郝俊

  攝影:湯銘明

  在中山大學首屆卓越教學名師中,王連唐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是唯一一名在職醫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級主任醫師,二級教授,病理學教研室主任;他又是年齡最大的老師——在中山大學從教近40年。在醫院裏,他妙手仁心,被評為“中山大學名醫”;在教室中,他言傳身教,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稱號。

  這兩種身份都是王連唐畢生所愛,“我一個人能救的病人是有限的,但我教的學生,他們可以救更多的人。”

  A 傳承師魂,從教四十年如一日

  上世紀七十年代,王連唐是第二膠片廠的技術工人。在工廠裏,他只要有空,便拿起書來學習,這個愛讀書的年輕人很快引起了廠長的注意。在廠長的推薦下,1975年,王連唐南下廣州,進入中山醫學院學習。這段南國求學的經歷,奠定了王連唐此後近四十年的從教生涯。

  “當時中山醫的老師們,上課時頭髮梳得光光的,穿西裝打領帶,有派頭有講究。”説起當年的老教授,王連唐至今深感佩服,“他們課前會在家裏對著鏡子練習講課,一招一式都要練,比演員還認真。更厲害的是,我記得有的教授能用左右手同時在黑板上畫人體的不同器官圖,真的是絕活。”

  見識過老一輩教育家紮實的功底和嚴謹的教風,王連唐一直希望自己能向他們看齊:“老師不能太依賴器材和設備,比如PPT一壞就沒法上課是不行的。”

  今天的王連唐,也堅持正裝上課,從不遲到。而且上課之前,他總要大聲喊“上課”!然後要求學生起立。“現在的大學老師很少這樣要求學生,不過我還是堅持,這是老中山醫的理念,表示老師與學生間的相互尊重,同時也能讓學生們振作起精神。”

  從一個愛讀書的年輕人成長為堅持學習的學者,王連唐一直踐行著“終身學習”的目標,即便進入中山醫工作後,他也一邊工作,一邊讀完了碩士和博士,“作為老師,自己首先要熱愛學習並善於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自己,才能適應新的時代對老師的要求。”

  從教近四十年,王連唐在變遷的時代裏傳承嚴謹教學的中山醫師魂,又在發展的年月中汲取新時代的營養。

  B 玩轉教育技術,新編教材可掃碼讀圖

  中國教材的內容和編寫手段滯後一直備受詬病,王連唐已經主持編寫了三本《病理學》教材,他深有感觸。如何讓教材跟上時代?“50後”王連唐常常和“90後”的學生們碰撞交流,從他們身上獲取最新的技術知識和思維方式。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堅持學習的王連唐開始涉足醫學新技術與教育資訊化方面的嘗試,他常躺在床上“胡思亂想”: “成天看年輕人拿著手機這裡掃掃那裏掃掃,能付款也能打開連結,這辦法好,為什麼不用在教材上呢?”2018年1月,王連唐主持編寫的“十三五”高等院校國家級規劃教材《病理學》第3版出版。他首次大膽應用二維碼技術,使最新版的《病理學》成為融媒體教材。

  “以往教材上的圖片學生看不明白,傳統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反覆看,現在進入到網際網路+時代了,完全可以用數字技術來幫助學生理解。”通過掃描教材中的二維碼,學生可以在手機上將教材的圖片放大數倍,並隨時移動,清晰地觀察切片中每個細胞的形態。此外,血栓在人體中形成過程等知識點也被製作成動圖,配合老師的講解音頻連結到二維碼中。 今年,王連唐還打算將視頻教學的內容也添加進去,進一步促進學生課堂的理解與課下的復習。

  教材修訂並非易事,而創新更是要歷經艱辛。技術、經費、政策都是難關,王連唐一個接一個“啃”下來。因為涉及教材修訂和網路內容,王連唐還多次往返教育部、工信部,為了不耽誤廣州的工作,他常常選擇“紅眼航班”,淩晨三點出發,後半夜又趕回來。

  “沒人要求我這麼做,除了出版社給的稿費我也沒有任何收益,但只要想到能讓學生受益,我就覺得值。”新教材引起了多所高校甚至港臺高校的注意,全國發行將使受益範圍更大。王連唐的“胡思亂想”則還在繼續——腫瘤細胞形態各異,能不能讓電腦進行掃描並建立大數據庫,通過深度學習建立腫瘤細胞先進的數學模型?手機攝像頭技術突飛猛進,能不能向專業方向發展,比如通過手機實現顯微鏡甚至磁共振的功能?“雖然都是胡思亂想,但説不定真有那麼一天能實現。”王連唐笑著説。

  C 甘當人梯,願給學生攀登的肩膀

  “科學知識更新越來越快,我掌握的東西遲早會過時。所以,我最希望的是,學生們都能站在我的肩膀上。”

  王連唐曾經在圖書館門口碰到一個八年制的醫學生,因為一門課只考了七十多分很不高興。王連唐安慰他説:“七十多分及格了,可以了。”學生卻更不高興了:“及格算什麼?”

  “及格算什麼?有志氣!”雖然被學生“懟”了,王連唐卻高興起來,從此他格外留意這個倔倔的孩子。“在飯堂吃飯,我發現他一邊吃湯粉,一邊看書;在課堂上課,我發現他永遠坐第一排,仔細看看,他的眼鏡片都磨得發毛了。”學生有志氣,老師就更有動力,王連唐巴不得所有的學生都能因為好學而“懟”他。

  王連唐是一個在工作上敢於“胡思亂想”的人,在指導本科生參與業餘科研活動時,也鼓勵學生要敢於“奇思妙想”。他的學生趙曉苗深得其法,在實驗頻頻失敗的情況下認真分析實驗步驟,幾天之內就攻破了其他同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在王連唐的指導下,趙曉苗本科期間業餘科研論文獲得第七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和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併發表在《中山醫科大學學報》上。如今,趙曉苗也成為孫逸仙紀念醫院的生殖醫學副教授。

  王連唐的研究生柯尊富和陳文芳,也都分別在國際頂尖雜誌《Cancer Research》和 《Nature》上發表了多篇創新性的論文,如今他們在血液迴圈腫瘤細胞和器官移植病理方面成為小有名氣的專家。王連唐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骨腫瘤發病機制,而研究生的方向卻與他不同,這都源於王連唐啟發學生“奇思妙想”的培養理念。在他眼裏,學生的興趣是最重要的。

  “我能醫治的病人數量是有限的,但是我的學生將來能醫治更多的病人。現在最需要的是人才,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任務。”王連唐對學生有著諸多的期待,並給予最大程度的包容與幫助,在他眼裏,造福學生,為社會培養人才是他近四十年來的追求。

  “當老師最寬慰的就是走在校園裏,很多學生跟你打招呼。”不知不覺,王連唐在校園裏已經走了近40年。他依然為學生成才感到欣喜,依然為造福學生充滿動力。從教近四十年,他不僅在發展的年月中汲取新時代的營養,更在變遷的時代裏傳承嚴謹教學、善待學生的中山大學師魂。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