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砥礪前行17年 “合”字彰顯中國智慧

2018-06-09 09:21: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青島6月8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如果把上海合作組織比喻為一幅美麗畫卷,中國就是其中最為亮麗的色彩。”上海合作組織前任秘書長梅津採夫如是説。

  砥礪前行17年,上合組織已經成為涵蓋世界人口與地區最多的組織,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地區組織。“上合組織成立以來,組織在擴員,功能在昇華,中國作為上合組織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戎説。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6月阿斯塔納峰會中國正式接棒上海合作組織輪值主席國的一年來,從外交到經貿,從安全到環保,從科技到農業,中國成功舉辦了160多項重要機制性會議及大型多邊活動等。

  “中國智慧體現了一個‘合’字,體現了互利互惠,共融共生,體現了‘上海精神’的精髓。”在周戎看來,中國智慧便在於不斷為上合組織合作提出新方案,不斷增添新內容、新領域,不斷使上合組織的官方色彩,衍變為官、民、商齊奏的華彩,使得上合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越來越強。

  政治互信的踐行者

  政治互信是上合組織發展的基礎。17年來,上合組織政治互信不斷提升,成員國相互堅定支援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面對國際和地區風雲變幻,成員國彼此支援維護各自核心利益的努力,共同妥善應對域內外各種挑戰,打造了休戚與共、安危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汪金國告訴記者,2013年9月,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關係提升為戰略夥伴關係。至此,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都建立了戰略水準的關係,從而實現了中國和上合組織成員國間關係的全面升級。

  “截至目前,上合組織從未出現過較大分歧,中國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周戎説,中國使上合組織的關係走向融洽,促使成員國多一些諒解,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受益,少一些分歧,進而推動上合組織各領域的合作。“中國把成員國間可能出現的裂痕扼殺在搖籃中,使上合組織擁有強大的凝聚力,這也是中國智慧的體現。”

  安全合作的促進者

  安全是上合組織發展的基石和優先發展方向。汪金國向記者介紹,在上合組織的積極參與下,中國不僅基本遏制住了新疆暴恐活動頻仍的勢頭,總體確保了西北地區社會大局穩定。

  打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是中國的一貫積極主張,也得到了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認可與支援。在打擊“三股勢力”的同時,上合組織的安全合作範圍不斷擴大,已涵蓋跨國毒品走私、跨國犯罪、非法販賣武器、非法移民和邊防合作等領域,且向傳染病防治、環境安全、糧食安全等領域逐步擴展,大大豐富了地區安全合作的內容,提高了地區安全合作的成效。上合組織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出一致聲音,為推動熱點問題政治解決貢獻力量。

  在中國前駐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哈薩克、烏克蘭大使姚培生看來,上合組織為維護地區安全穩定所做出的貢獻是最大的。在此方面,中國提出了諸多倡議與建議。“這些中國倡議不僅從自身利益出發,也為地區各國利益充分考慮,為維護世界穩定、和平做出了貢獻。”

  “中國主張把‘安全’分成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在安全問題上,主張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立體安全,倡導可持續性安全,這一安全理念目前基本已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北京師範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興告訴記者。

  經濟合作的助推者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構想。一年時間,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相繼建立。在姚培生看來,在上合組織的發展進程中,中國與其他成員國經過共同努力,為上合機制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一機制日益顯示出組織的有效性和成熟性。

  地區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經濟合作是上合組織的重要領域。數據顯示,中國與中亞成員國(哈吉烏塔)的貿易額從2002年的2.3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90.38億美元(2017年中哈雙邊貿易額為180億美元,中吉雙邊貿易額54.48億美元,中塔雙邊貿易額13.70億美元,中烏雙邊貿易額42.2億美元),增長約126倍。

  在經濟領域,上合組織走上了通過不斷深化雙邊與多邊經貿合作的方式以實現合作共贏的道路。上合組織成立後,中國與其他成員國的貿易從起步階段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新階段。

  “隨著組織擴員,上合組織的經濟合作範疇開始擴大,已不僅局限于歐亞大陸,向中亞和南亞地區蔓延。”周戎告訴記者,由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增加了約15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原本僅限于中國、中亞以及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互聯互通,顯然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所面臨的新需求。

  與此同時,中國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等近鄰間的貿易便利化和互聯互通仍稍顯不足,如海關方面如何改革,簽證方面如何簡化等方面均仍待加強。“經濟合作方面,上合組織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也是中國未來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周戎説。

  人文交流的先行者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相較之下,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更容易被其他成員國所接受,不僅在於其視野更廣、眼界更遠,可操作性更強,還在於對人文交流的注重。”在周戎看來,民間友好往來也是中國智慧的體現。

  據汪金國介紹,目前,上合組織已經建立起文化部長、教育部長、科技部長和衛生部長會議機制,在教育、體育、旅遊、環保、藝術、衛生等各領域的合作穩步推進。成員國多次成功舉辦藝術節、音樂節、青年節、教育周等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並建立網路式統一教育空間(上海合作組織大學),對夯實上合組織發展的民意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中方通過啟動實施“中國-上海合作組織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計劃”,邀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人員來華研修研討、派遣中方專家顧問赴成員國提供政策諮詢、在成員國境內開展當地培訓、提供政府獎學金名額等方式,加大同成員國在人力資源開發領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以實現地區國家民相親、心相通。

  發展理念的引領者

  自誕生之日起,上合組織便承擔了超越傳統國家間互動模式、踐行新外交理念以推進成員國之間合作的重要使命。在這些理念中,最具基礎性意義、也是最為關鍵的理念,是得到成員國普遍認同的“上海精神”。

  “‘上海精神’是成員國克服障礙與分歧,保障上合組織破浪前行的指南針。”汪金國向記者表示,由於“上海精神”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符合成員國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訴求,體現了新型國家間關係的內涵,展示了先進的文明交流形態,因此這一理念始終是上合組織的靈魂所在。

  除“上海精神”外,中國提出的“新安全觀”、“和諧周邊”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均在上合組織的運作中得到踐行,也得到上合組織各成員國的積極響應。

  李興告訴記者,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上海精神”,都主張互信、互利、平等、多種文明共存、共同發展。在他看來,上合的精神與“一帶一路”的精神,金磚的精神有諸多吻合之處,其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在上合組織、“一帶一路”,及金磚國家機制裏,中國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理念始終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上合組織的持續發展,對各成員國來説是機遇而非挑戰,對國際社會而言是福音而非威脅。”

  在汪金國看來,上合組織將繼續在複雜多變、波譎雲詭的世界中不斷探索,持續進步。但他認為,無論地區局勢如何變動,中國仍將繼續奉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原則、繼續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一如既往地重視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

  “上合組織因其在中國周邊外交和多邊外交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中國將始終如一地支援其發展。未來,通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上合組織也將獲得新的發展動力,進而實現自身的鞏固、發展和超越。”汪金國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