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

2018-05-21 16:0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在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同志從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上海的工作實踐中,傳承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精髓,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吸收中外文明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一以貫之,並不斷昇華,形成了系統的生態文明思想,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本質要求。隨著我國邁入新時代,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在人類發展史上,發生過大量破壞自然生態的事件,釀成慘痛教訓。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因此,人類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基本內核。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生態環境價值,也是隨發展而變化的。“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強調兩者兼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説明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因而寧願不開發也不能破壞。綠水青山也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我們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用集約、迴圈、可持續方式做大“金山銀山”,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以“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為宗旨精神。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可以改善民生,增進群眾福祉,還可以讓人民群眾公平享受發展成果。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需求也在升級。他們不僅關注“吃飽穿暖”,還增加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更加關注飲用水安全、空氣品質等議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目的在民生,也是對人民群眾生態産品需求日益增長的積極回應。我們應當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既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綠色福利,也造福子孫後代。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為系統思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系統,是社會、經濟和自然的複合系統,是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生態系統才能始終保持在穩定、和諧、前進的狀態,才能持續煥發生機活力。因此,我們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多措並舉,對自然空間用途進行統一管制,使生態系統功能和居民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使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得到協調、持續發展。

  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完善法律法規,建立並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未來,我們必須加快制度創新,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體系並加以嚴格執法,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環境司法應當愈加深入,監督應當常態化,環境資訊得到越來越及時完整披露,公眾參與應當越來越有序有效,守法應當成為企業的責任。

  以“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彰顯大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球視野、世界眼光、人類胸懷,積極推動治國理政理念走向更高視野、更廣時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場合宣稱,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共用,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説到做到,中國將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的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改善。展望未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還將推動我國由工業文明時代快步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迴圈,更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指引中華民族邁向永續發展的彼岸。(作者周宏春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