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巴勒斯坦人新城示威:“特朗普,耶路撒冷不是你的玩具”

2018-05-16 10:02: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14日將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搬遷到耶路撒冷,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給以色列建國70週年送上的一份大禮,但“遷館風暴”引發的卻是一場新的“加沙大屠殺”。連日來,特朗普被絕大多數“更加自信”的以色列人“捧上天”,但對處於沉痛和悲憤中的巴勒斯坦人來説,美國人正在埋葬中東和平進程。15日,專程從埃及赴以色列採訪的《環球時報》記者在耶路撒冷看到猶太人在“哭墻”附近慶祝,走進穆斯林聚居區看到的是巴勒斯坦人的沉默。“讓以色列再次偉大”還是“巴勒斯坦終將自由”?一時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特朗普,耶路撒冷不是你的玩具”

  從埃及出發,持有公務護照的《環球時報》記者只要飛一個小時就可以免簽進入以色列。目前,埃以之間有由埃及航空旗下西奈航空負責運作的直航,基本上每天兩班,早上9時左右從開羅飛特拉維夫,中午12時左右由特拉維夫返程。和之前打聽的“該航班一直坐不滿”一樣,記者12日乘坐的航班只坐了一半的人。即使是從埃及這樣一個同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前往特拉維夫,也處處透著不尋常。與其他埃及航空航班不同,飛特拉維夫的飛機上既沒有埃及航空標誌,也無西奈航空字樣。或許為方便更多人前來,以色列在一些外國遊客入關時沒有在其護照上留下印章,而是發放一張印有條碼的藍色小入境卡,出境時會再收回。

  《環球時報》記者抵達特拉維夫的那天正好是猶太人的安息日。整潔有序的本古裏安國際機場沒有任何異樣。大街上,行人稀少,商店閉門,想找到一家銷售電話卡的店舖都很難。在特拉維夫柔細的沙灘上,還能看到穿著三點式的以色列姑娘。這些在地中海邊曬著太陽、喝著咖啡的以色列人看上去那麼悠閒,而另一些以色列人卻忙著如何慶祝美國遷館。

  13日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日”,是法定全國性假日。當日,很多年輕人走上街頭,揮舞以色列國旗和美國國旗,又唱又跳。在耶路撒冷街頭,可以看到路邊挂有寫著“特朗普是錫安之友”“特朗普讓以色列再次偉大”的旗幟。在美國新使館附近,有以色列青年男子頭戴紅色的印有“USA”字樣的帽子,舉著“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藍色旗幟。還有以色列企業挂出印有美國國旗和 “上帝保祐特朗普”字樣的大條幅。

  14日,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新城的示威地點離美國新使館只有兩三百米遠。《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上百名巴勒斯坦示威者跟著鼓點,持續高喊“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永遠的首都” “結束以色列非法佔領”“巴勒斯坦終將獲自由”等口號,有的還舉著“特朗普,耶路撒冷不是你的玩具”“以色列可試圖剝奪我們的權利,但消除不了我們的存在”等標語牌。

  數十名支援巴勒斯坦人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色列人也在場聲援,並面向美國新使館方向擺放畫有巴勒斯坦和美國國旗的廣告牌,宣示“兩國方案”是重歸和平的正途。同時在場的還有數十名支援特朗普、贊成遷館的以色列民眾和美國遊客,一些人還高唱《星條旗永不落》。美國牙醫珍妮是特朗普的支援者,女兒剛從以色列一所名牌大學的醫學院畢業,她與丈夫此番特意借著出席女兒畢業典禮的機會見證遷館這一“歷史時刻”。在以色列警方的嚴密注視下,現場並未爆發嚴重衝突,但也有幾個人因情緒激動而被戴上手銬後帶走。

  美國新使館能有多安全?

  新搬遷的美國駐以使館位於耶路撒冷新城,建於半山腰,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西耶路撒冷猶太人街區,不過距離最近的阿拉伯人聚居區只有5分鐘車程。《環球時報》記者14日在距離美國使館不遠的小山坡上看到,阿拉伯特色的房屋距離美使館所在街區的直線距離不超過2公里。據當地居民霍夫曼介紹,天氣好時從美國新館所在的街區可以看到遠處約旦的山脈,甚至還有死海。

  “美國使館來了,估計房價會漲吧。”在飯店當廚師的以色列人大衛笑著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美國使館所在的街區原本就生活著很多中産人士,房價在耶路撒冷屬於中等水準,距離老火車站不遠,交通比較方便。談及安全,大衛認為美國使館離阿拉伯人聚居區近不是問題,一是耶路撒冷本來就很小,遠近都是相對的;二是周邊的阿拉伯人都是有工作的中等收入階層,沒有極端宗教人士,他本人就常去離家較近的阿拉伯人飯館吃地道的阿拉伯飯菜;三是美國使館建在半山腰,地勢險要,且正在“走後門”修建防爆高墻。

  耶路撒冷市政當局本月初就在美國使館辦公地點附近加挂了路牌。負責美國使館周邊區域安保的警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為確保安全萬無一失,這些天有1000名左右的警察輪流執勤,除供與會嘉賓進入使館和媒體記者拍攝報道的兩條道路外,對附近大部分街道實施封閉。14日遷館當天,記者將車停在離媒體區較遠的位置,步行近15分鐘,穿過兩條警方控制線才得以進入。現場軍警均荷槍實彈,騎警、特警、交警等警種一應俱全,既有應對低烈度抗議人士的橡皮警棍,也有特戰用的短柄衝鋒槍。

  在聖城,沒有人願碰敏感議題

  在以華傳媒中心主任裴則男看來:“美國遷館可以讓巴勒斯坦人再次清醒地認識現實,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建國的主張很難完全實現,我們以色列人做出過妥協,但巴勒斯坦人也應有所讓步。”在以色列採訪期間,《環球時報》記者既能感受到當地政治人物的強硬和喜悅之情,也能從他們的言談中聽出對地區局勢的憂思。耶路撒冷市市長巴爾卡特在一次招待會上表示,“美國遷館耶路撒冷具有改變世界秩序的意義”“近期局勢較為緊張,但總體可控”,並呼籲巴以之間實現和解。談到美國使館的安全性,新耶路撒冷戰略研究所副主席伊蘭萊爾曼博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哈馬斯的火箭彈射程不足以覆蓋耶路撒冷,伊朗及其代理人輕易不會襲擊以色列,因為那意味著全面開戰。”

  相比之下,耶路撒冷市區的其他居民並未有特別的感覺。除美國使館周邊區域因為交通管制,部分商家閉門謝客外,一切活動照舊。西耶路撒冷一家四星級飯店的巴勒斯坦服務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我們這些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來説,美國遷館問題更像是政治人物在炒作。遷館又不是美國派兵,對巴以現狀沒有實質性改變,對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記者問了飯店周邊多家餐館的老闆,他們都説,自己的員工50%以上都是阿拉伯人。

  猶太人艾倫在西耶路撒冷擁有緊挨在一起的一家雜貨舖和兩家餐廳,手下40名服務員,其中25人為阿拉伯人。艾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都是很好的人,除宗教信仰不同,跟我們猶太人沒什麼區別,我待他們也如猶太員工一樣。”據他介紹,因為家裏窮,很多從事服務業的巴勒斯坦人16歲上下就出來打工,不僅會説一些希伯來語,而且有些生活習慣也日漸與猶太人相似。平時,大家也不談政治和宗教。

  “在公眾場合不觸碰敏感議題已成為大家的習慣。”在希伯來大學就讀牙醫專業的猶太女孩瑞娜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所在專業有約20%的學生是阿拉伯人,從小到大她也有不少阿拉伯同學,關係也不錯。瑞娜説:“大家都知道巴以問題、宗教分歧是短時間談不攏的,所以乾脆擱置,包括此次美國遷館一事。當然,或許到了相對匿名的社交媒體上,大家可能會放得更開,但也有個基本的底線。”

  中東和平進程,被悲觀情緒籠罩

  “遷館風暴”將給中東和平進程帶來哪些改變?中東問題觀察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博士朱兆一認為,搬遷使館是特朗普給以色列送的大禮,而“遷館風暴”的最大贏家是以色列政府,特別是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獲得了政治生涯的重要轉機。“一家歡喜一家愁”,處於絕望中的巴勒斯坦人就好像本已傷痕纍纍的軀體又被人割了一道新疤,這讓他們對未來更加悲觀。

  朱兆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接觸的一些典型猶太人認為,“耶路撒冷是猶太人永遠的首都,美國大使館的遷址只是加強了這一既成事實”。北京知以科技公司以色列辦公室負責人埃拉德的言論代表了很多以色列猶太人的想法,他説:“以色列一直希望獲得永久和平,希望能以一個正常國家的姿態在中東立足。我們的政府也做過很多讓步。就目前而言,以色列的國家策略就是在盡可能不被恐怖襲擊影響的前提下,繼續發展自己的國家,發展我們的經濟。”

  在伯利恒,一家宗教紀念用品專賣店的店主、巴勒斯坦人米特瑞則為當前發生的“歷史性災難”深表憤怒。他告訴朱兆一,從美國搬遷使館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巴以之間70年來的爭端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停止過。更讓他失望的是,縱觀這次的“遷館風暴”,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除在口頭上有所表示外,已拿不出真正意義上的反制措施,這讓他對未來的巴以和談更加悲觀,“以色列只會越來越強勢,而巴勒斯坦無能為力”。

  作為一名商人,米特瑞擔心的是,受“遷館風暴”影響,今年來伯利恒的遊人會減少,這將對當地經濟造成沉重打擊。米特瑞一家現在的生活已大不如過去,他的想法是:“如果局勢繼續這樣下去,我們這些老百姓可能要搬到其他國家去住了,錢多點的可能去西班牙、葡萄牙,錢少的就去約旦。”據朱兆一了解,一些在特拉維夫工作的中國人表示,美國使館遷址對他們的生活還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美國搬遷使館是壓垮中東和平進程的最後一根稻草,將讓和平進程變為零。”近日,有俄羅斯議員表達了這樣悲觀的觀點。在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殷罡看來,以色列國內大部分人對特朗普搬遷使館的舉措還是很興奮的,但也有少部分人感到擔憂,認為“他還是急了點”,雖然之前很多美國總統都宣稱要搬遷使館,但誰也沒這麼幹過。至於“遷館風暴”帶來的後續影響,殷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衝突還會持續幾天,但不會太長。至於未來,只要巴勒斯坦方麵糰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以色列進行和談,就還是有希望的。”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遷館風暴”帶來的巴以暴力衝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他對巴以局勢的走向持悲觀看法。田文林認為,巴以雙方實力對比本來就過於懸殊,以色列一方一直在削弱阿拉伯人的談判實力。有了美國特朗普的支援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還會更加強硬。【環球時報赴以色列特派記者 曲翔宇 黃培昭 環球時報記者 杜天琦】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