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貿磋商何去何從?中國駐美前官員:短期內不可能消除分歧

2018-05-15 09:34: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備受矚目的中美經貿磋商進入新一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4日宣佈,應美國政府邀請,習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將於15日至19日赴美訪問。如果説中方發佈的消息屬於“意料之中”,那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宣佈則令輿論“大呼意外”。13日特朗普發推特表示,將為中國中興公司“提供一種快速恢複業務的途徑”。美國的“禁售令”已令中興主要經營活動無法進行,在兩國貿易紛爭高燒不退的情況下,中興的遭遇被廣泛視為美國打壓中國的一張牌。一直抱怨“美國遭受不公”的特朗普如今突然“雪中送炭”,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對於這個“大反轉”,美國輿論也有點兒蒙。一些分析認為,美國可能會把中興當做籌碼,通過主動示好尋求中方軟化立場。不管怎樣,相較威脅加徵關稅時的氣勢洶洶,特朗普政府正展現出更多的靈活性。這會是中美新一輪磋商的好兆頭嗎?

  中興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給中國敲響警鐘,中美經貿磋商又將何去何從?在輿論看來,中美都開始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但要達成協定還面臨很多困難。美國如果繼續脫離實際,漫天要價,中國絕不會答應。

  削減2000億美元貿易順差、停止對“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供補貼,美國在上輪磋商中的“獅子大開口”甚至引發許多外媒的批評。日本《讀賣新聞》網站14日稱,美國的要求似乎是干涉他國內政的可怕案例。應當指出的是,美中會談不僅是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雙邊貿易談判,而是關乎塑造21世紀世界秩序的更大問題的會議。

  德國《柏林日報》14日稱,特朗普的推特和劉鶴赴美磋商,顯示中美為貿易談判鋪路。但是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的貿易問題過於龐大和複雜,不是通過一兩次談判就能解決的。這需要多年努力,過渡性的協議是現實的對策。

  “很顯然,中美之間的巨大分歧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中國駐美國前商務參贊何偉文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四個長期因素註定了中美之間的博弈是長久的。首先是美國的國內政治因素;其次,美國對中國定位是戰略對手;另外,美國的貿易團隊中有的人還是上世紀80年代觀念的代表,手法老套;第四就是美國的經濟觀念和貿易觀念本身是扭曲的。有這四個長期因素影響,中美之間的博弈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停,雙方必然經歷一場持久且艱難的鬥爭。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李勇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杜天琦 魏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