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美邊打邊談,美方應當回歸理性

2018-05-13 09:23: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白宮發言人7日透露,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牽頭人劉鶴將在未來這一週訪問美國。白宮稱:“我們正著手于一些我們認為將對每個人都很好的東西。”中國商務部兩天后證實,劉鶴受美方邀請,將作為習近平主席特使在適當時候赴美磋商。

  看來中美雙方很可能近日在華盛頓繼續進行未完成的貿易磋商。一週多以前,美國所有與貿易有關的高級官員一起來北京,與劉鶴率領的中方團隊開展了對話。雙方均表示對話是“坦誠”的,達成了一些共識,但仍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特朗普總統8日邀習近平主席通電話,重點談了經貿問題。這是中美貿易衝突最激烈的這段時間裏,兩位領導人時隔兩個月的首次通話。

  總的來看,美國方面在過去這段時間對中美貿易問題的表態比較多,傳遞出複雜信號,不過近來美方積極的聲音在增多,不斷暗示中美有可能通過談判達成協定。

  如果劉鶴確實能在今後幾天率團訪美,那麼雙方恢復磋商的速度還是很快的。這個速度本身也可以視作一個積極信號。

  從劉鶴3月初訪美算起,加上美方代表團來華,直到劉鶴這次即將再次訪美,中美之間圍繞貿易問題一共將有三輪磋商,可謂“一去二來三往”。除了這些磋商,雙方採取了針鋒相對的貿易報復行動,並且公佈了進一步的相互報復措施。這種既打又談的局面廣泛牽動了兩國社會,也攪動了全球市場。

  這是中美關係從未有過的經歷,在人類貿易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個過程觸發了更多思考,也在促成中美相互的進一步認識。

  在貿易衝突升級之前,中美對對方維護本國利益的決心似乎都有些低估。中國沒有想到美方會採取如此激烈的行動,美方也沒有想到中方的抵制如此堅決。過去中美貿易摩擦的經驗是,雙方很快就能走向相互妥協,而這一次兩國投入了空前的力氣和意志。

  在決心的對撞中,中美不僅更多了解了對方的想法,也了解了通過對抗而形成一方壓倒另一方的局面不可能出現。美方讓中方做它所期待的單方面讓步完全不現實,中方想要美方全盤接受兩國業已形成的貿易現狀也不現實。

  中美不打不成交,但光是打也沒用。不管合理不合理,貿易衝突就是發生了,給雙方帶來了最初的損失,也帶來了更多冷靜。現在雙方處在這樣的階段:大家都清楚了,接著打下去只會帶來更大損失,談判解決糾紛是對兩國都有利的聰明做法。

  看來這是個討價還價的階段。中美都希望用談判解決問題,但談成並不容易。要讓談判進程加快,雙方的認識還需要繼續接近,態度要更加坦誠,美方尤其要徹底拋棄“不行就再壓一壓中方”的幻想。

  美方必須進一步明確一個基本認識:有活力、可持續的貿易都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國家行政當局只能夠通過政策加以引導,但卻不可能進行指令性安排。美方在這一輪衝突中對抗的不僅是中國政府,它真正對抗的是市場規律,中國政府堅定態度的背後是扭不動的市場化貿易現實。

  華盛頓還需清楚,中國崛起是阻擋不了的。把中國“制服”,讓它像日韓那樣“聽話”,無論華盛頓怎麼隨意制定“規則”,北京都會遵從,這也是完全不現實的。中美需要開展真正平等的競爭,這種平等應從雙方利益視角定義,而不是由美國單方面説了算。

  中美早晚會達成一個相對公平的協議,問題在於雙方離那個目標還有多遠,還要繼續付出多大代價。從中方來説,我們很願意讓協議早點達成,但對為此可能需要繼續付出一些代價,我們同樣做好了準備。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