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探訪震後重組家庭:女主人説送兒子去當兵,既自豪又心疼

2018-05-07 11:10:00
來源:中國軍網
字號

  探訪震後重組家庭:女主人説送兒子去當兵,既自豪又心疼

  ■中國軍網記者 孫智英

 

  5月5日,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蓋頭村震區重組家庭的女主人王蓉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

  “512”汶川大地震後的一年,四川災區出現了大量的震後重組家庭。這些重組的家庭中,有些過去是朋友、有些過去是鄰居、有些過去是親戚,還有很多過去是陌生人,震後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很快讓他們走到一起,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蓋頭村王蓉和母志勇就是經人介紹走到一起的一對重組家庭夫妻,他們在2008年9月結婚,雙方的孩子都很贊同兩個家庭重組。

  5月5日,記者參加“奮進巨變展望”探訪汶川地震十週年網路主題活動,走進這個重組家庭,大門口的“光榮軍屬”大牌子格外耀眼,原來,重組家庭裏的小兒子正在武警部隊某部服役。

  兒子當兵後,既自豪又心疼

  5月5日,記者參加“奮進巨變展望”探訪汶川地震十週年網路主題活動,走進這個重組家庭,大門口的“光榮軍屬”大牌子格外耀眼,原來,重組家庭裏的小兒子正在武警部隊某部服役。

  王蓉是這個重組家庭的女主人,她説,重組家庭後,母志勇帶著兩個兒子,她帶著一個兒子,五口人重新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家人,現在,26歲的大兒子和23歲的二兒子在成都工作,她帶來的小兒子今年22歲了,于2014年參軍入伍,在部隊服役已經四年。孩子們在外工作、當兵,所以這個五口之家聚在一起的日子並不多,她也時常會想念他的小兒子。

  説起在部隊服役的小兒子,王蓉自豪地説:“我的小兒子很是帥氣,他18歲職高畢業後去參軍,也是受到當年抗震救災一線部隊官兵的影響,除了抱著一顆感恩之心參軍,主要也是想讓孩子去部隊鍛鍊。”她説,當年親眼看到那麼多軍人參加抗震救災,不顧生命安危救助受災群眾,知道兒子當兵也許有一天可能會參加這樣的任務,不顧危險衝在前面,所以會心疼和擔心兒子。

  採訪當天,當兵的小兒子發來資訊,説當天休息,可以和母親視頻通話。接通小兒子的視頻通話請求後,她和兒子聊起了家常。

  也許是母子之間有心靈感應,採訪當天,小兒子發來資訊,説當天休息,可以和母親視頻通話。接通小兒子的視頻通話請求後,她和兒子聊起了家常。通過視頻,兒子對記者説:“雖然我在部隊不能常回家看看,但是一有時間就會和媽媽視頻通話。雖然忠孝兩難全,但是我在部隊幹好工作也是對家長的孝順。”

  家庭和睦就是幸福

  在王蓉臥室的床頭櫃上放著一袋開口的頸椎理療貼,原來她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幹活多,總是腰疼。

  在王蓉臥室的床頭櫃上放著一袋開口的頸椎理療貼,原來她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幹活多,總是腰疼。今年51歲的她比現在的丈夫母志勇大一歲,年齡相倣的他們相處融洽,前一段時間因為腰疼住院臥病在床,母志勇衣不解帶的在醫院照顧了她七天七夜,症狀稍好之後生怕她再幹重活,便讓她別幹那麼多家務活兒,可是勤快的王蓉總是閒不下來。看到媒體記者來訪,她抓起桌子上的抹布擦起了桌子,她説,家裏有點亂,大家別嫌棄。

  説起震後十年的生活變化,她説,地震的時候家裏的房子損壞不算嚴重,只是房頂有些震壞,後來經過翻修,現在還住以前的房子。

  勤快的王蓉總是閒不下來,看到媒體記者來訪,她抓起桌子上的抹布擦起了桌子,她説,家裏有點亂,大家別嫌棄。

  王蓉説,地震後的這些年,家裏收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夫妻兩個一年收入有5萬多元,經濟上沒有什麼壓力。家裏收入的主要來源除了打工,就是家裏種植的三畝茶園和六畝果園。現在恢復重建之後,村子裏重新修了路,交通更便捷了,茶葉也能賣出更好的價格。

  當記者問起什麼樣的狀態是比較幸福的狀態時,王蓉坦言,經濟條件好了,家庭和睦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家人健健康康,經濟富足,孩子聽話懂事,和和睦睦就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幸福。

  採訪最後,王蓉也參與到“十年郵愛”活動中來,她拿起筆寫下“感謝援建者對我們的關心和支援。”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