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羌族繡娘沈艷燕:地震後回到家鄉繡出羌寨新生活

2018-05-07 11:09: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汶川5月6日消息(記者石香雲)5月5日下午,探訪汶川地震十年網路主題活動媒體採訪團來到平武縣平通鎮牛飛村,一個具有濃郁羌族文化氛圍的羌寨,在這裡,全村羌族群眾佔95%以上。“512”地震給牛飛村造成重大的創傷,受災以後,一位常年在外的羌族繡娘,自發地回到了這裡,帶領大家走上了民俗旅遊的道路。

  “我們的羌繡需要保護,也需要傳承”

  家在大印鎮的沈艷燕,今年46歲,99年從綿陽市一個軍工廠下崗之後,多次嘗試創業,在地震之前,一直在外從事家政培訓相關工作。如果沒有那次地震,沈艷燕説她還會一直做下去。

  從小跟外婆長大的她,在地震之後選擇回到牛飛村陪伴外婆,在沈艷燕的記憶中,外婆是那種愛繡花的典型多羌族女人,從小受外婆影響,沈艷燕不會寫字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繡花。

  地震回來之後的沈艷燕發現災難比她想像中要嚴重,這讓她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5月份,災難發生,在結束抗震救災之後,七月,震區進入了災後重建階段,在看到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氣做災後重建相關工作之後,沈艷燕內心受到很大觸動,她問自己,:“我做什麼可以參與到災後重建呢?”

  “我們的羌繡需要保護,也需要傳承。”沈艷燕告訴記者,她看到了羌繡是一個可以居家就業的項目,對於經歷過地震的的人來説,沒有什麼比呆在家人身邊工作,更能帶動當地婦女工作的積極性。做一件事情,既可以讓婦女們都能回家,保障她們都能和家人在一起,同時,也向大家傳達“再大的災難,我們都在一起”的信心,對沈艷燕來説,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因此,她下定決心將羌繡産業做下去。

  從2008年到現在,經沈艷燕一手打造的羌繡文化産業旅遊園已成功培養繡娘3000多人,“我的夢想是培養10000個”,説到這裡,沈艷燕的臉上溢出自豪的笑容, “10000個繡娘意味著一萬個家庭有穩定的收入。也可以讓羌繡的文化傳下去,同時,整個羌族文化生態也能被保護好”。

  “我們現在已經堅持了十年了,還要再堅持十年”

  “不撞南墻不回頭,撞到南墻也不回頭,要麼頭破,要麼墻破。肯定要想著辦法過,所以一直在想著辦法過。一直走到今天。”採訪中,沈艷燕總結了自己這十年來,對遇到困難的感悟。

  剛到這個村寨的沈艷燕白白凈凈,頭髮短短的,到目前為止,她已經遇到過數不清的困難。地震之前,山裏頭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和林業,文化對於大多數村寨裏的人來説,是飄在空中的東西。

  擺在沈艷燕眼前的是村寨裏人的觀念問題,很多人搞不懂沈艷燕提出的文化旅遊的意義。剛進這個村寨時,沈艷燕發現最多只有50人穿上羌族服裝,到現在,已經有上萬人穿上羌族服裝了。“村民們第一次發現,原來穿上本民族服裝可以掙到錢,唱起歌、跳起舞來也可以掙錢!”沈艷燕對記者説。目前,羌族服裝目前已成為牛飛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此外,讓村寨裏的人都能夠居家就業也是沈艷燕一直以來的心願。“將來我們要培養農民接待遊客。讓他們成為多功能人才,下次,你們再到這裡來,這裡的農民會轉型成服務管家,甚至會在舞臺上跳舞,在客房服務,他們不僅是農民,還是經過培養的有素養的高級管家,以後你們來這裡都是管家為你們服務。”沈艷燕高興地對記者説。

  在沈艷燕的規劃裏,她準備花十年到二十年時間把羌繡産業鏈搭建好,沒有很浮躁的因為暫時看不到羌繡的利益選擇放棄。“我們現在已經堅持了十年了,還要再堅持十年。”説出這話時,沈艷燕的臉上顯現出無比篤定的神情。

  現在的政府提倡的鄉村振興正好對焦到沈艷燕的産業鏈裏,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手工藝,讓青山綠水更美、更好正是現在的政策導向。這一政策無疑使羌寨民俗旅遊村打造搭上了政府的順風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鄉下、回到大自然的潮流,目前羌寨的鄉村旅遊涵蓋了賞梅、採茶、漂流、避暑、羌婚體驗、羌繡體驗、農莊栽秧、捉魚體驗等項目。“今年夏天的避暑項目已經全部被預訂完畢,從六月到九月,我們每天都會迎來500名遊客。”暴漲的訂單讓沈艷燕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悅,她的堅持沒有白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