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君:“遠山結親以購代捐”,他讓鄉親有尊嚴地脫貧致富

2018-05-05 15:12: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10年前,他曾在成都工作,年薪十數萬。“512”汶川地震後,他毅然決然回到滿目瘡痍的貧窮故鄉——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擔任村主任助理,全年工資6280元。

  回鄉10年,他採取“支部+協會”運作模式,成立合作社,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推出的“岫雲”土雞蛋走俏高端禮品市場。

  回鄉10年,他首倡“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模式,協調5000余戶城市家庭“結親”認購貧困戶健康生態食材等農産品,帶動約100個村、3000多農戶銷售2800余萬元農産品。

  今年2月,他在成都召開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岫雲村脫貧攻堅的情況;3月,他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作為四川山區的青年農民代表前往北京參加全國兩會,表達心聲,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投入到脫貧致富的時代洪流中。

  剛剛過去的五四青年節,他被授予“中國五四青年獎章”,成為40位優秀青年(集體)中的光榮一員。

  他就是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兼團支部書記李君。

  “作為年輕人,我覺得只有繼續紮根基層,不忘總書記囑託,才能為鄉村振興、為精準扶貧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李君説道。

  一種情懷:身在他鄉心繫故土

  李君的故鄉白驛鎮岫雲村位於秦巴山區,曾是一個偏僻貧窮、交通不便的落後小山村。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更是令岫雲村瞬間變得滿目瘡痍。

  “千瘡百孔”的家鄉面貌深深烙印在李君的心間,也喚醒了他潛藏心底的那份鄉土情懷。

  為了支援家鄉災後重建,李君毅然放棄了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岫雲村擔任村主任助理,負責招商引資以及産業發展工作。

  岫雲村地處偏遠,卻有著漫山遍野的綠色産品和生態畜禽。憑藉在成都工作時結識的農副産品加工企業,李君邀請了十幾家企業到村上考察,可是結果不一而同:山高無路,無法投資。

  修路,成了擺在李君面前的第一道考題,也是一道難題。為了集資,李君跑遍了華西村、大寨村、寶山村這些全國知名的富裕村。一番艱辛奔波後,終於從寶山村、中國大唐集團等單位支援到了85萬元資金,加上國家的配套資金,修路變得指日可待。

  2010年,恰逢岫雲村黨支部換屆選舉,為了帶領鄉親們早日脫貧致富,李君瞞著新婚的妻子隻身回到家鄉報名參加選舉,並最終高票當選。於是,25歲的李君成為全縣最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

  年輕就是希望,就是朝氣。然而,剛上任的李君一方面承擔著責任,一方面承受著壓力。面對鄉親們的質疑,他也曾備受煎熬。

  “他們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年紀輕、資歷淺,不做出點實事怎麼行?”李君説。

  當選4天后,李君便迅速投入到修路工作中。李君明白,這是一條連接著岫雲村與山外廣闊天地的致富路,也是贏得鄉親支援的信任路。

  經過全村人不分晝夜的努力,到2010年底,一條平整寬闊、連接山裏山外的水泥路終於在農曆臘月二十九成功貫通。那一刻,沒有鞭炮,沒有掌聲,有的是鄉親們的一張張笑臉。

  順利答完首題的李君沒有時間懈怠,而是繼續全力以赴。

  為了趕在年後大量村民外出務工之前確定全村的發展思路,2011年正月初五,李君召開村民大會和黨員大會。

  經過一番研究討論,最後形成了兩個對全村發展至關重要的決議。“一是建立村級公益基金,每人每年繳納基金30元,用於村級公益事業發展,有效地解決了村裏無錢辦公益的難題。二是通過幫扶決議,改變了當時各村普遍存在的群眾集體意識淡薄的局面,強化了群眾的集體意識,有效地促進全村的團結和發展。”李君回憶道。

  懷揣著一份鄉土情懷,李君邁出了帶領岫雲村脫貧致富的關鍵一步。“很多年沒幹成的事,在這個小夥子手裏幹成了。”李君説,鄉親們對他的信任也通過努力逐漸建立起來。

  兩種模式:讓鄉親有尊嚴地穩定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地處大山深處的岫雲村雖然偏遠,卻山清水秀,有著漫山遍野的綠色産品和生態畜禽。在李君看來,這就是他們的“金山銀山”。

  “其實,我當時的思路非常簡單、清晰。為什麼以前農村很多的生産資源都荒廢了?農民沒有生産積極性。為什麼勤快的農民不願意發展生産?農産品的生産資訊不對稱,流通渠道沒打通。”李君表示。

  李君知道,修路只能給農産品的流通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這只是第一步。

  為了給岫雲村的土特産打開銷路,讓鄉親們足不出戶就能脫貧致富,李君建立了兩種模式。

  岫雲村家家戶戶都用傳統方法飼養土雞,李君深知土雞蛋在城市十分稀缺,如果能將土雞蛋接入城市市場,將會為鄉親帶來可觀收入。

  為此,李君以此作為村民致富的切入點,推動成立岫雲村土雞合作社,註冊“岫雲”品牌,並採取“支部+協會”運作模式,成立合作社,按照最低保護價收購,推出的“岫雲”土雞蛋走俏高端禮品市場。

  “合作社與全村298戶土雞養殖戶簽訂訂單,以戶為單位建立電子卡,每一個雞蛋都可以追蹤溯源,確保了雞蛋品質。”李君説。

  如今,在成都、重慶等城市,合作社已經與多家超市和禮品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實現了農超對接。僅土雞蛋一項,岫雲村每戶年均增收1800元以上,全村實現産業年收入近200萬元。

  針對城市對於健康生態食材的旺盛需求、卻苦於沒有購買渠道的商機,2014年,李君通過網際網路組織60多個企業和愛心家庭,在岫雲村開展了第一次“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活動”,現場認購了56萬多元的農産品。在這場活動中,岫雲村的農産品以高於市場價30%的價格賣出。

  李君説,“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模式,一方面能打通城鄉商品流通渠道,另一方面能讓村裏人有尊嚴的脫貧致富。“利用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進一步打開流通市場,把扶貧餐廳開進成都鬧市,讓追求健康生態的城裏人能夠品嘗到鄉村野味,以品質為支撐,以村為品牌提高産品附加值。”

  2008年時,岫雲村每人平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264戶人家有170多戶貧困戶,如今,岫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已達到11800多元,已實現整村脫貧,還成為四川省首批省級“四好村”。

  三點心願:選擇留守,當好一輩子村書記

  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講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鬥和奉獻。廣大青年應該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李君説,他一直相信,奮鬥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如今,岫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君與鄉親們的感情也愈發深厚了。

  2014年6月,四川省出臺了表彰全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的文件,組織上需要在基層做調研。

  “當時有鄉親跟我講,李書記,我們不會説你好話呀,你要是調走了,我們可怎麼辦!”李君回憶道。

  聽到鄉親們發自肺腑的話,李君的眼淚也不受控制。

  之後,蒼溪縣出臺文件,要從村、社區基層黨組書記中間考慮領導幹部的人選,對李君而言,這是一個上升機會。家裏人都勸他離開村裏,“外公跟我説,我們家裏祖祖輩輩都沒有當官的,你還是去當官吧。”李君説。

  然而,李君最終選擇了留守,並決定一輩子當好村書記。李君説,或許是從那次抉擇開始,他意識到,在他的心底早已經把做好岫雲村黨支部書記當成了一生的使命。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市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時,曾對我説‘年輕人好好幹’。但是我覺得這話不是對我一個人講的,是對所有年輕人講的。因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青年。”李君説。

  今年兩會,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君就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提出自己的建議。

  “從扶貧這一方面來講,因殘致貧和因病致貧的發生率非常高。對於因病致貧這個群體,應提高鄉村醫療保費比例,增加民政醫療救助額度。從制度的根源解決問題,拔掉窮根。而對於殘疾人而言,因為勞動力缺乏等客觀原因,在政策的兜底和扶持力度上應該加大。”對於鄉村扶貧,李君提出自己的思考。

  如今,站在新時代的康莊大道上,李君説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一個新的高度。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十九大報告中寄語青年,“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返鄉10年,不忘初心,不負韶華。李君説,他有三點美好的心願:國家富強,鄉親們生活幸福,他自己則能在奮鬥中實現人生價值。(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