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王磊:我們要走的是從1到100的創業之路

2018-04-19 11:09:00
來源:大洋網
字號

  大洋網訊 重不足1克、厚僅0.01毫米的一張“塑膠膜”,竟可以在彎曲和折疊狀態下播放視頻,真是讓人嘖嘖稱奇。這一産品的背後,凝聚了高校科研團隊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付出的多年心血,也包含了一項自主核心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許多故事。

  2009年,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磊博士畢業,他領著10多位師弟師妹,帶著導師曹鏞院士團隊開發出的OLED顯示核心關鍵技術走出校門,在廣州開發區成立了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踏上將自主技術推向産業化的征程。9年過去,企業終於掌握了柔性顯示全流程生産技術,開始進入産品規模化生産階段。“在學校裏,我們實現的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創新過程,而在市場上,我們要走的是從1到100的創業之路。”王磊感慨地説。

  原以為兩三年能走完的路走了七年

  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中,一棟棟灰色大樓錯落有致分佈,當中蟄伏著許多外表平常、技術卻一點也不平常的企業,新視界就是其中一家。國內首塊基於氧化物薄膜電晶體技術的全彩色柔性AMOLED顯示屏誕生於此。

  與其他企業的總經理相比,王磊少了一份精明,多了一份坦率與憨厚。他説,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幾個重要節點,第一個就是加入了華工曹鏞院士和彭俊彪教授的科研團隊。王磊在大學本科學的是高分子材料專業,2004年考研,他幸運地成為曹鏞院士團隊的一員。

  進入2000年,中國的LCD和OLED等新型顯示産業發展速度加快,2009年,曹鏞院士及彭俊彪教授承擔國家科技部“863”平板顯示重大專項、專門攻克OLED顯示的核心關鍵技術——TFT背板技術。科研團隊逐漸掌握了氧化物TFT背板關鍵技術(Ln-IZO TFT技術),在實驗室實現了OLED的發光材料、發光器件及螢幕製作過程。為了更好地推進自主技術的産業化應用,華南理工大學推動成立新視界公司,致力於將學校的基礎研究成果進行中試轉化,加速産業對接。就這樣,博士畢業、僅28歲的王磊帶著10多名師弟師妹踏上創業旅途。

  從實驗室成果到産品,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當時,手持國家“863”項目核心技術以及廣東省投資的廣州“新視界”初始團隊認為,通過兩三年的時間,“將技術做一做”,就能實現産業化,結果最終花了7年,才找到産品生産的方向。“實踐過程中卻發現,跨過了從0到1的階段,還有從1到100的長路要走。”王磊表示,做科研和做科技産品,關注點很不一樣。老師做研究的時候,關注的是某一個産品所涉及的技術的某一方面。用木桶來比喻,就是把一塊板做得越高越好,這樣這一技術就可以在同行中出類拔萃。但做産品必須均衡,不允許有任何一塊短板。

  王磊介紹,中國顯示行業,只有自己建立起完整的技術産業鏈,才能擺脫國外技術掣肘。以新視界為例,在實驗室已開發出關鍵技術,實現了從0到1,但要將其産業化,必須找到一整套的材料體系,同時配合可實現量産的器件和工藝。“僅僅是建立材料體系,就用了四年。”

  柔性屏彎折10萬次亮度僅輕微降低

  在廣州“新視界”的展示廳裏,有一塊5.2英寸大、厚度為0.01毫米,重量不到1克的薄膜,這是國內首塊基於氧化物薄膜電晶體技術的全彩色柔性AMOLED顯示屏,在2013年7月問世時曾引起業界的轟動。這塊薄膜畫面清晰度高,可以顯示圖像、播放視頻,還能任意彎曲和折疊:經過檢測,這款柔性屏彎折10萬次以上,螢幕的亮度僅下降約4.5%。

  王磊告訴記者,這片膜涉及新視界自主開發的多項關鍵技術,包括柔性塑膠襯底、Ln-IZO TFT薄膜電晶體、OLED發光材料和器件,以及薄膜封裝等核心技術。經過幾年努力,新視界不僅掌握了技術,還優化了整套生産流程,降低了生産成本。

  “通過降低TFT背板的工藝溫度,對柔性襯底等材料的要求也降低了,一些材料以往只能用國外進口的,使用我們這項技術後,也可以使用國産材料,從而帶動國內産業發展,提升産業安全。”王磊欣喜表示,經過不斷地研發、測試,2017年底,新視界終於找到合適的産品方向,在融資及産業化方面也越走越順。

  “最難割捨的是最喜歡的技術工作”

  目前,新視界有30多名研發人員,核心技術成員大部分仍來自最初的“863”項目研究團隊;同時,以曹鏞院士為首的數十位教授,也以顧問形式為新視界提供智力支援。企業一方面為國內知名顯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另一方面,也積極推進自主科技成果産業化。

  從高校老師到總經理,王磊説,自己最難割捨的是最喜歡的技術工作。但這過程中,也從心中只有“産業情懷”,慢慢成為一個“多面手”:從市場分析到融資到工廠管理,從供應鏈到客戶體系,都在慢慢學習和了解。

  “公司幾十人背後,是幾十個家庭,作為總經理要為大家負責。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擔心過發不出工資,幸好很快接到一個大項目。”王磊笑著説。

  王磊

  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廣州市産業領軍人才、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

  截至今年3月,廣州新視界共申請新型顯示相關專利110件,包括發明專利95件(授權52件,國外PCT專利7件)。特別是在氧化物TFT背板製備工藝領域,新視界積累了10余項專有技術,形成可用於驅動OLED、LCD、E-paper等不同螢幕件的氧化物TFT背板技術。

  創新感言

  “創新要立足前沿技術,走自主特色技術路線,同時打通材料、工藝、器件、整合多環節,實現完整智慧財産權佈局。創新還要注重跟産業的結合,使得生産企業可以用最低的代價使用新技術,這樣才能使企業更多地使用我們的自主創新技術。

  在産學研結合方面,學校的成果轉化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老師帶著技術去創業,去與資本結合,成立自己的公司。第二種是技術授權。第三種是技術轉讓。後兩種都是將自己的成果交給專業公司,讓專業公司去實現産業化。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看自己適合哪一種。”

  連結

  廣州市産業領軍人才

  根據《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集聚産業領軍人才的意見》(穗字〔2016〕1號),從2016年起每年在廣州市有計劃、有重點地遴選和支援一批重點産業領域的領軍人才和團隊,同時開展“人才綠卡”發放工作。對相關人才給予經費資助及工作支援。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羅樺琳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