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保錚:“頂天立地”讓雷達動目標顯示數字化

2018-05-03 11:50: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保錚,電子學家,雷達與信號處理學科的領軍人物,畢業于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師從畢德顯,是我國第一屆雷達畢業生。

  在教學和科研中,他堅持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對我國雷達信號處理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對由模擬信號處理到數字信號處理的更新換代和追趕國際先進水準作出了卓越貢獻。

  師恩難忘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10歲的保錚正在上小學五年級,日本人的暴行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第二年,保錚無法正常上學,只好隨家人遷到他鄉,此時的他萌發了科學救國的想法,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救國于危難之中。

  1949年,保錚遇到了對他人生影響深遠的恩師畢德顯。曾自學過物理和微積分的保錚,聽了畢老師的課程後,體會到了很多自學時理解不到的新知識,大開眼界。

  1953年7月,保錚在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留校工作。畢德顯要求保錚熟悉整個雷達專業教學工作,把幾乎所有的雷達課程均輔導或講授一遍,這促使保錚全面掌握了整個雷達專業課程知識。

  當時國內的學術環境相對封閉,但是畢德顯非常注意學科的前沿發展,組織了“資訊論”討論班,保錚參與其中,不僅了解了學科前沿,更從畢德顯身上學到了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1956年,在畢德顯的鼓勵下,保錚在《電信科學》上發表了《有干擾時通信體系的極限通信能力》一文,在當時屬於比較前沿的研究。

  核心技術自主研製

  1973年11月,正在農場勞動的保錚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南京參加一個會議。原來,當時中國進口了法國公司的5部LP-23航管雷達。這種新的航管雷達,有一個重要部件叫數字動目標顯示處理器,它的功能是從雷達回波中消除固定雜波(如山、大建築等),只把所需的動目標顯示出來。由於先進技術對中國禁運,雷達中的數字信號處理部分被去除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內有關方面召開了這個會議,討論能否自己研製該處理器。會議討論中,大部分人傾向於仿製,但保錚認為,法國的雷達信號處理器方案並不完美,我們應該以數字動目標螢幕的研製為契機,自己研製一個通用性強、結構簡單、能解決當時國産雷達動目標顯示的數字化設備。

  最終,上級同意了保錚的方案,並提供了19萬元研究經費。學校接到任務後,支援保錚組成了一個8人科研小組。

  在當時的條件下,科研小組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存在知識上的欠缺,另一方面實驗的器件儀器設備都很落後,難於購買。為了解決這些困難,保錚決定分兩步走,先研製0.5微秒數字動目標螢幕,再研製0.2微秒數字動目標螢幕。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0.5微秒數字動目標螢幕樣機于1976年秋研製成功。實驗成功後,課題組很受鼓舞,繼續研製出0.2微秒數字動目標螢幕,1980年獲得四機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一腔赤誠育桃李

  在保錚的帶領下,雷達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國內領先水準。重點實驗室的自適應旁瓣相消、陣列信號處理、雷達成像、雷達自動目標識別等學科方向,在保錚的親自培育和澆灌下迅速成長起來,保錚也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學生。

  2015年,王永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位1990年至1994年跟隨保錚研究空時二維自適應信號處理的博士生,在畢業之後見到保錚時曾感激地説:“您那時候給我們制定的方向好。”

  2016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杜蘭回憶道:“讀研時,我有一篇論文交給保錚老師,剛過了一兩天,老師讓我去取,我拿回來一看,論文上寫滿了修改意見,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甚至每個坐標的標注。一些寫得不好的段落,老師直接劃掉後另附稿紙重新寫。”

  現在,雖已是90歲高齡,但保錚院士仍心繫學生的成長。他不止一次説:希望我們的師生能夠真正做到“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走在國際學科發展趨勢的前沿;立地,就是要從國家的實際需要出發,為國家建設真正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