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呂薇:打造高品質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2018-04-27 13:59: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這一重大判斷,明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準確把握高品質發展的內涵與特徵,創建和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環境,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準確把握高品質發展的內涵與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體現。我們要從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和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出發,正確認識和把握高品質發展。

  其一,實現高品質發展要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用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有效産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眼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支撐發展的條件發生變化,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各種要素的成本增加,低成本優勢減弱;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已經接近警戒紅線,長期積累的環境欠賬亟待解決;人口老齡化,新增適齡勞動人口增長放緩,人口紅利下降;低水準産能過剩,投資收益下降,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等。因此,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其二,實現高品質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總體看,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從以滿足基本生活為主轉向以發展需求為主導,正在實現從量到質的升級,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對消費品及服務的種類、品質、安全、效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升。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存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低端供給過剩與中高端有效供給不足並存;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食品藥品安全、生態環境和資訊安全等方面,群眾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高品質發展就是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從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其三,實現高品質發展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保持經濟運作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低風險。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些長期積累的風險逐步顯現,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如,全社會的宏觀杠桿率較高、投資收益率下降、資本市場波動等等,金融領域的風險不容忽視;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民間投資不旺,資本脫實向虛的傾向比較嚴重;世界經濟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較多,對我國經濟的不穩定影響加大,等等。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是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因此,要精準、有效調控宏觀經濟,逐步化解各種風險,實現經濟社會穩定可持續增長。

  其四,實現高品質發展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微觀主體的活力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品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如創新能力不夠強、綜合成本高、製造業投資放緩、産業和地區發展分化等。我國是製造大國,但製造業大而不強,世界知名品牌少,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較高,不少行業處於價值鏈中低端;企業管理能力和水準不高,産品和服務品質有待提高。因此,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和壯大新興産業,加強實體經濟的競爭力,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為實現高品質發展構建良好制度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高品質發展的目標方向和主要任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對此作了進一步細化。下一步關鍵是要加快推進和落實,特別要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為實現高品質發展打好基礎。

  第一,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效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激發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首先,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和法治環境。要進一步放鬆市場準入限制,有效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使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不同技術路線的企業能夠公平獲得生産要素,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其次,要強化産權保護機制,調動民營經濟的積極性。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産權制度,完善和細化相關法律,全面落實支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嚴格執行産權保護的法律,依法平等保護各類所有制經濟産權。要推進以産權保護為重要內容的政務誠信建設,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提高侵權成本,降低維權成本。其三,要有效運用財稅、金融、匯率等政策工具,多措並舉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運營成本和創新成本,提高實體經濟的競爭力。此外,還要加強普惠性政策,全面推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第二,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構建現代治理體系,提高經濟社會治理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在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克服市場失靈,形成公平競爭和法治有序的市場環境。在這一過程中,一要改進市場監管方式,進一步完善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健全激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市場監管體系,促進微觀主體的創造力和活力。二要加強政策機制設計,建立公開、透明、穩定和可預期的政策體系,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要建立健全反映資源稀缺性和外部效果的價格機制和財稅體系,將外部成本效益內部化,實行規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模式。與此同時,還要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簡政放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在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基礎上,要加強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優化政務服務,可考慮將營商環境評價納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

  第三,要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改善消費市場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一是進一步優化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資金使用的社會效益。加快推進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劃分,明確責任,提高支出效率。公共支出重點保民生,增加教育、醫療衛生和養老等公共産品的有效供給,深化公共服務體制改革,提高公共品的供給品質和效率。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障能力和可持續性。三是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增加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堅持面向消費需求,增加有效供給,滿足不斷升級和多樣化的居民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依法治理消費市場秩序,切實保護消費者利益。同時,加強消費市場監管,加強對消費侵權的查處,嚴格打擊假冒偽劣商品,使人民群眾放心和安全地消費。四是支援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滿足不同層次收入群體多樣化的需要。同時加強必要的品質、風險和收費標準監管,使其與政府投資形成良好的互動和補充。

  第四,要培育要素市場,提高要素品質。高品質發展需要高品質的要素。一方面,要建立合理反映各類要素價值的價格體系,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另一方面,要增加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優化教育結構,提高人才培養品質。根據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加強在職培訓,提高人才對高品質發展的適應程度。建立多層次的人才政策,構建適應各類人才的薪酬和激勵機制,調動各類人才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及公共服務等相關配套改革,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此外,還要加強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完善監管體制,促進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加大執法力度。通過稅收、綠色信貸、生態補償、排放交易等政策工具,建立嚴格監管與有效激勵相結合的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第五,要探索體現高品質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建立高品質發展評價指標要實行總量指標和每人平均指標相結合,效率指標和持續發展指標相結合,經濟高品質發展與社會高品質發展相結合。在這一過程中,可考慮建立三類指標。一是反映要素生産率的指標,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尤其要提高稀缺生産要素的投入産出率,如勞動、資本、能源、土地、環境、水資源産出率等。二是經濟活力指標。包括創新創業,不僅看註冊量,還要看成長性或成活率;投資增長,重點看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體現産品品質和競爭力等指標。三是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提高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的指標。如就業、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每人平均公共品的擁有量,以及壽命、出生率等。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是人口和經濟總量大國,要多采用每人平均指標。我國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評價指標不能一刀切,應允許在總體框架下,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使評價指標真正起到風向標和助推劑的作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