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機構改革是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

2018-03-30 15:06:00
來源:荔枝網
字號

  特約評論員/謝曉剛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正式開啟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旨在提升政府效能、優化行政力量、提高黨和政府服務群眾的能力,進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務院政府機構經歷了七次大規模的改革,從1982年的100個削減到如今的26個,每一次改革都意味著一次蛻變與新生,職能部門的調整與優化讓行政成本逐漸降低,行政效率越來越高,改革的優勢與作用逐步彰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既定,“兩步走”的路線圖已經繪就,迫切要求通過科學設置機構、合理配置職能、統籌使用編制、完善體制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好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共同富裕。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可見,此次波瀾壯闊的機構改革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勢必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國家機構優化職能,轉作風,不斷提高政府部門效率效能的體現,是中國政府勇於擔當、敢於突破,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展示新作為的行動力量。

  民心所歸,大事可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文日前對外公佈,黨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心很大、力度超強,各項改革要點切中了發展的關鍵點和百姓的關切點,既有大刀闊斧又有靶向施策。社會紛紛點讚,反響強烈。

  形勢決定任務,目標決定路徑。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深化黨和政府機構改革,就是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以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服務型政黨和政府為落腳點和著力點。這也是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必然要求。(謝曉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