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去臺灣的美國高官,就別來大陸了

2018-03-22 08:51: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20日抵達臺北進行訪問,這是美國《臺灣旅行法》通過以來首位到訪台灣的美國國務院高級別官員。有分析認為,美方這一安排有探測大陸反應的意思,不排除今後美方派更高級別外交官赴臺訪問,或者邀請臺灣高級官員訪美。

  必須看到,美臺提高官員的交流級別,是華盛頓騷擾北京的一個毒招。美方操作這件事非常容易,其國內輿論又支援。而中方要反制則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不能不説,這件事的“主牌”在美方手裏,華盛頓打起來可以得心應手。

  那麼中方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選擇“淡化”美臺高官互訪的影響,因為説到底,他們那樣做有較高的儀式色彩,是故意刺激我們的,我們如果心大一些,不生氣,至少他們的部分圖謀就要落空。但問題是,他們很可能會沒完沒了,最後一直鬧到國務卿和國防部長訪台,或者邀臺灣的同級官員訪問華盛頓,甚至有一天搞出美臺“首腦會晤”來。

另外還有一個副作用:其他國家有可能效倣美國,也與臺灣提高官員交流級別,我們要一一阻止它們那樣做,就需付出更多的外交成本。

  所以對特朗普政府落實《臺灣旅行法》進行反制看來勢在必行。那麼該如何反制呢,我們主張應從三個方面採取行動。

  第一,作為最簡單、中方也不需費週折的措施,那些訪問了臺灣的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高級別官員,北京應在他們的現職任期內不再邀請他們訪問中國大陸。也就是説,那些官員只能在任期內或者來大陸,或者去臺灣,不能“吃兩頭”。比如正在臺灣訪問的這位副助卿,他就不應該在任內再來中國大陸了。

  臺灣高級別官員訪問美國,公開會見他們的美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也應受到同等對待。

  有中國學者擔心,一旦大陸這樣做,會讓我方在外交上吃虧。我們認為這樣的擔心沒有必要。中美技術層面的“外交”沒那麼重要,華盛頓明擺著就是要用那些技術層面調動我們,我們沒必要陪他們玩。中美的溝通渠道多得是,就算有一天中國外長和美國國務卿不能互訪了,也沒關係。這點“代價”無疑是中美各種衝突中最低的之一。

  第二,中方應在中美合作的其他領域和國際事務的其他方向找美國麻煩,讓美方感到痛。比如在朝鮮半島和伊朗問題上,中國都可減少與美合作,讓美感受到壓力。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我們也可以與美唱對臺戲,攪它的局。

  第三,北京需加強對臺灣當局施壓。我們應加快與部分臺灣“邦交國”建交的進程,要逐漸做到最後讓臺灣零“邦交國”,只能去非“邦交國”的美國轉悠,全面打壓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

  另外大陸要加大對臺軍事壓力,做好臺海地區發生直接軍事摩擦的準備。我們要做到一點,那就是臺美交流級別的提升確實要給臺灣帶來壞處,它的確是“摧毀臺灣法”。《環球時報》之前建議的大陸軍機、軍艦過臺海中線等措施都應隨著局勢的升級逐步實施。

  我們需要清楚,以和平方式阻止“臺獨”、推動統一是很昂貴的事情,它的成本加在一起很可能比動用武力收復臺灣所造成的短期損失還要大。以為和平統一進程會是和諧、歡快的過程,是一種誤解。臺灣當局只有在每一次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被迫回拐,在和平統一的路上,棍棒比鮮花重要。

  中美是大博弈,中美關係“好”的標準應是它要有利於促進中國國內的政治團結,有利於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是中美你好我好説客氣話。也就是説,如果中美關係多發生了一些摩擦,但保持那種狀態比消除那種狀態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成本更低,那麼前一種狀態就是“好”的中美關係。

  我們不妨看看,中美關係的“面子”到底對特朗普政府更重要,還是對北京更重要。下次總統大選一轉眼就到,一旦中美關係“一團糟”,看特朗普如何向選民交代。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