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會財經觀察]脫貧攻堅的經濟學意義

2018-03-21 14:47: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十三億多中國人,一個都不能少,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什麼是貧困?貧困指的是,一些人因為自然、社會、經濟、身體、心理等原因,賺的錢不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可能沒有收入。這時國家和社會就需要對他們進行救助,而最為有效的救助方式當然是讓他們徹底擺脫貧困,而不是每月領救濟。

  可能有人認為,如果很多資源都投入到扶貧裏,就意味著投入到投資、生産裏的資源會減少,效率就會被拉低。但是,經濟學雖然研究的是效率、理性,但是同樣也會研究公平和人性。

  而扶貧的經濟學意義是什麼?有些人只看到了扶貧要花錢,但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擺脫貧困之後,他賺的錢會攢起來、存銀行,銀行就可以把它作為貸款貸出去,用來生産、消費或者買房子。於是,這筆錢就促進了經濟發展。或許擺脫貧困之人不喜歡攢錢,喜歡花錢,然而把錢花出去就形成了消費力,消費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任何一個強盛的國家,貧困都是不應該被容忍的。越是能處理好貧困問題、人們生活越富裕的國家,綜合實力也越強。因為貧困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貧困處理不好會影響社會環境,誰又會到這樣的地方投資和消費?沒有投資消費,經濟如何發展?

  在脫貧攻堅戰中,必須注意,脫貧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否則就並不是真脫貧,一旦沒有錢,脫貧人口再次成了貧困人口。而且“等靠要”會拉低社會效率,可以幫助貧困人口脫貧,但是不能養懶人。效率與公平的平衡與把握在脫貧扶貧中一樣意義重大。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言必信,行必果。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中國共産黨的莊嚴承諾。(記者季蘇平)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