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扎紮實實抓好“三個第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代表委員議國是)

2018-03-15 09:4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代表委員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進展。

  緊緊抓住“第一要務”

  “發展是第一要務,也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神華寧煤集團董事長邵俊傑代表介紹,寧煤煤制油示範項目是世界上單套裝置最大的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對增強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意義重大。目前個別欠發達地區還存在等靠要思想,存在依賴心理,等輸血不如造血,欠發達地區必須立足自身發展,一手抓當前、解決眼下難題,一手謀長遠、涵養發展後勁。“建議國家在幫扶時,更多從激發內生動力、增強造血能力著手。”

  “要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務’。”北京大興區委書記周立雲代表表示,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賦予了大興面向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科技創新引領區、首都國際交往新門戶、城鄉發展深化改革先行區的功能定位。需要注意的是,謀發展不一定只能做加法,某種意義上,做減法也是謀發展。個別部門、企業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認識還要進一步到位,落實還要進一步深化。“當前大興區轉型升級任務重、改革攻堅難題多,要以更大力氣用好‘加減法’,持續釋放發展活力。”

  廣聚天下“第一資源”

  “人才是第一資源,要為創新發展奠定人才之基。”對於當前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存在海歸人才衣錦還鄉、本土人才低人一等的用人文化,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委員認為,以出身論英雄、以標簽定身價的人才評價方式,損害了學科建設和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我們吸引海外學子歸國創業,所看中的決不是他們身上“海歸”的標簽。“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必須圍繞‘立德樹人’的初心,確立求真務實、不拘一格的正確用人導向,切實改進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以品德優劣、才學高低、貢獻大小等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

  “基層最盼望人才,最缺人才,也最留不住人才。”河南寶豐大黃莊村支部書記馬豹子代表表示,基層條件艱苦,要想留住人才,就得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返鄉青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人才資源,這些年輕人在城市裏見過世面,更不缺夢想和幹勁,回來就是想為自己和家鄉再奮鬥一把。”馬豹子建議,對於返鄉人才,要舍得搭平臺、給配套,通過“網際網路+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等舉措,完善産業結構、優化創業環境,讓鄉村真正成為人才嚮往的地方。

  大力激發“第一動力”

  “創新是第一動力,給了我們‘彎道超車’的機遇,也檢視著我們的戰略眼光。”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副所長呂春祥代表坦言,新産品從研發到應用再到市場接受,一般需要多年時間,容易出現戰略判斷失誤或戰線較長,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不夠高。“建議國家繼續增加經費、人員、政策等科研要素投入,增強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還要在宏觀層面統籌國內國際的創新發展趨勢,為培育構建新興戰略産業標定大方向。”

  “科技創新不能關起門來搞。”湖南經信委主任曹慧泉代表表示,面向未來,誰能在創新中取勝、搶得先機,誰就能贏得未來競爭的主動權。但目前很多科技成果的轉化存在門檻高、風險大的問題,轉化鏈條上仍存在“腸梗阻”,不少優秀科研團隊始終無法走出校門、對接企業、擁抱市場。“建議繼續著力深化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評價制度,打掉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攔路虎’,加快科研成果向産業技術轉化,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

  (本報記者朱磊、賀勇、張爍、楊倩、王漢超、周亞軍、侯琳良、王雲娜)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