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再赴春天的約會 ——看“三個著力”的湖南新答卷

2018-03-07 10:34:00
來源:華聲線上
字號

  湖南日報華聲線上記者 張尚武 鄧晶琎 劉勇

  又是一年春天,開啟新時代的約會。

  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正凝聚起萬眾一心的磅薄力量,激蕩出昂揚的奮鬥強音。

  兩年前的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人民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

  2016年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分組審議,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定向”,為湖南工作指點擘畫——

  “要創造性開展工作,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牢記囑託,砥礪奮進。兩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圍繞“三個著力”,突出發展産業、轉型升級,團結帶領全省人民鼓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擼起袖子加油幹,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交出了一份精彩新答卷。

  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蕩産業新活力

  春節前,湖南最大省屬國企——華菱集團的上市公司華菱鋼鐵,向深交所提交了撤銷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風險警示的申請。

  據華菱鋼鐵2017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收765.11億元,同比增長53.6%;實現凈利潤52.96億元,較歷史最優水準增長157%。

  從連續虧損到扭虧為盈——華菱集團將這一“翻身仗”歸功於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生産企業而言,就是要優化産品結構,滿足市場需求。”華菱集團董事長曹志強介紹,近年來,企業從供給側發力,深度調整産品結構,跨出從優鋼向特鋼轉型升級步伐,從“不賺錢”市場撤退,搶佔“高利潤”市場高地。

  2016年8月,曾年産鋼錠50萬噸卻背負高額負債的“僵屍企業”——華菱旗下中冶湘重被關停,標誌著湖南2016年鋼鐵去産能任務提前完成。

  結構層級低的大路貨強制“落幕”,高精尖産品登臺“唱主角”。目前,華菱安賽樂米塔爾汽車板有限公司生産的高端汽車用鋼板,已通過福特、大眾、沃爾沃等國際知名汽車廠家認證,並獲得市場認可;華菱湘鋼去年躋身核電一級鋼板供應商行列,並首次實現核電鋼出口。

  與此同時,“快刀斬亂麻”減員增效。華菱兩年精簡崗位用工1萬多人,剝離輔業、移交社會職能,勞動生産率提升了30%以上。

  華菱的破繭重生之路,是湖南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生動寫照。

  兩年來,湖南鋼鐵、煤炭、房地産、金融等領域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著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不斷提高供給品質和效益。

  去産能,政府揮動“有形之手”。2017年,全省取締“地條鋼”生産企業12家,化解煤炭落後産能350萬噸以上,分別關閉退出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企業134家、294家。全省原煤、生鐵、鐵合金、十種有色金屬同比分別減産26.1%、0.1%、11.4%和5.2%。

  去庫存,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把拓需求與控供給、去庫存與促進人口城鎮化相結合。2017年底,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積下降31%,連續兩年減少。

  去杠桿,注重增量控制和存量化解相結合,有序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為50.7%,同比降低2.2個百分點。

  降成本,挖潛力、抓長效。2017年共為企業減負800億元,省市縣行政許可事項分別精簡40%、46%和26%,“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全面實施。

  補短板,擴大優質增量、培育新業態。2017年,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分別增長24.7%、15.9%和13.5%,明顯快於全部投資增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力用在深處,必定落在振興實體經濟發展上。

  2017年9月和12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分別兩次率領省“四大家”有關領導同志、市州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先後深入婁底、湘潭、株洲、長沙等地,進園區、企業,看項目、産業,現場觀摩一批轉型升級的傳統産業項目、方興未艾的新能源項目和智慧製造項目,以及為産業鏈作支撐的優質平臺。

  省委決策部署旗幟鮮明,就是要通過現場參觀,促使各地互學互鑒、比學趕超,在全省上下進一步形成以産業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濃厚氛圍。

  2018年新春伊始,全省各地吹響了湖南“産業項目建設年”的號角。在長沙高新區,杉杉能源年産10萬噸正極材料生産基地等16個項目集中簽約;懷化高新區把項目調度會搬進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主要負責人對項目建設逐一“把脈問診”;郴州蘇仙區,房車營地、東塘電氣智慧電氣産業化建設等項目集中開工……

  開啟奮鬥又一春,湖南經濟正激蕩起新的活力,展現高品質發展的新作為。

  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幸福新生活

  正值春季開學,衡陽市雁峰區高興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劉建軍頗為高興:“現在每個班只有50名學生,孩子享受的教育品質越來越高。”

  想方設法消除義務教育超大班額,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一個孩子,這是湖南最近兩年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

  一直以來,老百姓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

  每一份民生試卷,湖南都認真作答,取得高分——全省近年來涉及民生的財政支出佔比達70%,省政府每年年初承諾的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均保質保量如期完成。

  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全省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免費獲供教科書。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有89個縣域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通過國家驗收;累計建設農村公辦幼兒園1456所,公辦和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佔比提高到65%。

  就學富腦袋,就業富口袋。面對經濟下行和去産能中下崗人員安置的繁重任務,湖南堅持以政策拉動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服務保障就業,收效明顯。從2016年起,全省推進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使創業成為就業大軍中大學生的首選。2017年,全省新增市場主體70.59萬個,與之“對應”的是,全省當年新增城鎮就業75.13萬人,連續多年保持在75萬人以上。

  近兩年,老百姓收入持續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群體當屬摘帽的貧困戶。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脫貧攻堅七大行動”“七大扶貧工程”,助力逾百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2017年實現脫貧,全省貧困發生率由幾年前的13.43%下降到3.86%。一些貧困戶由於收入倍增甚至翻幾番,加快奔向致富路。

  脫貧攻堅有的放矢,社會保障普惠大眾。2017年,湖南推動農村低保線、扶貧線“兩線合一”,讓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享受兜底保障;全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85元;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提高到450元,參保對象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實現全覆蓋。

  看病方便、看得起病,是所有人尤其是基層老百姓的願望。2017年,湖南每人平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50元,服務項目擴大到12大類46項,內涵進一步豐富。與此同時,湖南積極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均衡佈局,優質醫療服務逐漸下沉到基層,許多患者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湘雅醫院的專家門診。

  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讓老百姓有房子住、住得舒適都是民生的基本要求。截至2017年底,全省近年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類棚戶區215萬套,改造農村危房97萬戶。在2017年曆史罕見特大暴雨洪災中,3.6萬戶住房因災損毀的農戶,春節前已全部搬進新居。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湖南以“一湖四水”為主戰場狠抓環境治理,強力推動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切實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2017年,湘江Ⅰ~Ⅲ類水質斷面佔90.2%;全省14個市州城市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81.5%;縣以上城鎮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5.35%和99.6%;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

  順應民生所盼,2018年省政府又承諾:多想群眾的操心事,多解群眾的煩心事,切實抓好12件重點民生實事,持續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培育發展新動能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湖南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近兩年,全省深入實施三個“百千萬”工程,破解“三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解決“誰來種田”的難題,湖南深入實施“百企千社萬戶”工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至2017年底,全省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基本完成,流轉耕地2300多萬畝,土地向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適度集聚。省政府整合支農資金,重點扶持100家龍頭企業、1000個現代農機合作社、10000戶家庭農場。

  在“百企千社萬戶”工程的帶動下,全省涌現家庭農場3.35萬戶,發展農民合作社7.3萬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6萬人,其中5.5萬新型職業農民獲得認定,實現“持證上崗”,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中堅力量。

  “省政府扶持的逾千家現代農機合作社,每家裝備上百萬元新機具,集中經營500畝以上,農田作業邁向全程機械化。”省農機局局長王羅方稱,新機具成龍配套,大戶輕鬆種田上千畝。“百企”工程則重點扶持省糧食集團、唐人神、湘茶集團等龍頭企業,擴充改進設備,創辦對接基地,舞活産業龍頭。

  破解科技入田難題,湖南深入實施“百片千園萬名”工程,全省建設100個農業結構調整示範片,創建1000個現代農業産業園,選派10000名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打通科技入田“最後一公里”。

  以省農科院專家團隊為核心,萬名科技人員組團包縣,進駐園區,新品種、新技術直通田間。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商品糧産業帶、長株潭核心區“兩型”都市農業産業帶、湘南丘陵山區特色農業産業帶、大湘西地區生態休閒旅遊農業産業帶。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湖南深入實施“百城千鎮萬村”工程,以100個縣級以上城市為主中心,以1000個鄉鎮為次中心,帶動周邊10000個村,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兩年來,湖南新農村建設每年投入逾100億元,打造了1415個美麗鄉村示範村。望城區光明村、長沙縣惠農村等一批樣板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圍繞增強農産品有效供給,湖南以建設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産品供應基地為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與以往不同,如今鄉鎮幹部已不再催種雙季稻。”益陽市赫山區牌口鄉種糧大戶劉進良稱,在政府扶持下,他流轉的3000畝水田,主要種植“玉針香”“湘晚秈13號”等高檔優質稻品種,按“綠色標準”生産,價格高還不愁賣,每畝增收700元。

  近兩年,湖南調減早秈稻面積近100萬畝,高檔優質稻穩增至1000萬畝以上,種糧效益顯著提升。按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廣優質稻的同時,全省糧食年總産量穩定在300億公斤左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生豬主攻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溫氏、正大、新五豐等養豬業“巨頭”,扎堆永州、懷化等“適養”地區,萬頭豬場似花園,全省年出欄生豬穩定在6000萬頭左右。全省還規劃了湘西、湘南草食牧業優勢産區,引領廣大養殖戶“趕著牛羊奔致富”。

  優質農産品種出來,還要賣得好。湖南評選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助力黔陽冰糖橙、寧鄉花豬、安化黑茶等優質特色農産品擦亮品牌;各地探索鮮活農産品“基地+城市社區”直配模式,黃金茶、芷江鴨、炎陵黃桃等一大批種養合作社“觸網”行銷,大山深處的特色農産品“飛”向國內外廣闊市場。

  這兩年,田野的嬗變還體現在生産方式轉綠向好。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洞庭湖區綠肥又“吃香”,湘南果園沼肥糞肥再當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大減少面源污染。

  隨著綠色回歸農業本色,湖南農業大省“綠裏淘金”,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發展步入快車道,經營年收入已突破400億元,綠水青山成為農民發財致富的“靠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