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厲害了,我的國》:一部紀錄電影道出了何謂中國

2018-03-05 10:56: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電影市場越來越繁榮了,從觀眾的角度講,選擇是很多的,多到看不完。但《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片子登陸影院,還是讓人眼前一亮,因為這個類型的電影還很稀有。

  3月2日,《厲害了,我的國》上映首日。購票時發現,有的場次已經售完,有票的場次余票也不多了,只能選一個位置不太好的座位,歪著脖子從頭看到尾。票房統計顯示,首日票房超過了4000萬,這是個不錯的成績。

  現在評價一部電影好看,大家動不動就説很“燃”。《厲害了,我的國》也很燃,僅憑視覺效果,也值了票錢。

  該片的素材不少取材于去年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輝煌中國》,對中國橋、中國港、中國車、中國路、中國網等部分進行了高度的凝練,用在片子中。對於像我這樣已經看過《輝煌中國》的觀眾而言,很多鏡頭看著眼熟。

  不過,當這些鏡頭呈現在大銀幕上的時候,觀看的感受還是不一樣的。像港珠澳大橋的合龍、C919的首飛、FAST天眼的吊裝、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組裝、藍鯨二號海上鑽井平臺的運作等等宏大的場面,在大銀幕上看,和在電視的小螢幕上看,衝擊力不可同日而語。視覺衝擊力幫助我們更直接深刻地理解了“偉大工程”這四個字的涵義,讓我們體會到中國人在戰天鬥地的過程中迸發出來的驚人創造力。如此震撼,還有誰能無動於衷,心底沒有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涌起?

  一部好電影,不能停留在視覺效果的“燃”上面,要想真正擔得起“好”字,電影必須要具備精神內核,引發觀眾在思想層面的共鳴。《厲害了,我的國》在這方面的表現也不錯。

  對偉大工程的表現只是片子的一部分,創作者把若干個主題都壓縮在了這部不算長的紀錄電影中:圓夢工程、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綠色中國、共用小康、開放中國等等。

  這些話題,每一個都是我們經常聽到看到的,但由於篇幅的原因,經常是被分開來表述的,當它們被串聯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性就顯現出來了。也可以説,當代中國的內在邏輯就出來了,觀眾不僅在大銀幕上看到了大場面,也看到了“何謂中國”這一問題的答案。

  迅速崛起中的中國引來全世界的側目,也接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質疑,因為很多人都想知道中國會往哪走,會在強大起來以後帶著世界往哪走。這其中,有來自西方國家的質疑。這些國家在崛起的過程中都有過殖民主義和對外掠奪的階段,對事物的認知被自身歷史所制約,所謂身體已經進入21世紀,腦袋還停留在過去,他們無法理解或者説無法接受有另一種崛起的模式,故而炮製各種歪理來抹黑中國。

  另外,還有人提出,國家強大了,跟個人有什麼關係?崛起了的中國要在何種意義上與美國有區別?“中國人要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會如何實現?

  《厲害了,我的國》的敘述邏輯可以視為對諸如此類的質疑和思考的回應,最突出地體現在扶貧和帶動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上面。

  片子使用了不少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扶貧工作的視頻素材。有一個片段令人印象深刻,當總書記在某地視察了解到當地農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從過去的500元增加到10000元時,對在場的人説,這只有共産黨能做到,只有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能做到。

  春節前夕,媒體製作了一個視頻,梳理過去幾年的春節前夕國家領導人的活動,都是在貧困地區考察,看望困難群眾。然而,人們無法想像美國總統會在他們的耶誕節期間去看望睡在街頭的無家可歸者,美國總統有閒情逸致赦免一隻火雞,但無暇關心窮人。什麼是中國和美國的區別?這就是。當《厲害了,我的國》把經濟發展的成就和扶貧工作、民生工程放在一起講述的時候,就回答了國家的發展和個人到底有沒有關係。

  《厲害了,我的國》還簡要地提到了葉門撤僑。近期熱映的電影《紅海行動》即取材於此。國家的發展和個人有沒有關係?當然有。

  影片以衣索比亞的一家製鞋工廠為例,表現了中國帶動第三世界落後國家發展經濟的相關情況。由於中國投資的進入,衣索比亞已經擁有了完整的皮革産業鏈,工人可以拿到高出當地平均工資兩倍的收入,也獲得了職業上的發展。在歷史上,歐美國家的資本進入非洲,帶給當地的是什麼?兩相對比,答案還不夠明顯嗎?

  何謂崛起了的現代中國?她是一個現代化強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是一個以仁義為價值內核之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中國和傳統西方強國的本質不同。

  “厲害了,我的國”是一個網路化的説法,顯得不那麼嚴肅,但片子是夠嚴肅的,品質是有保證的。對內,《厲害了,我的國》可以作為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片,對外,則可以作為一部國家形象的宣傳片。

  要説遺憾,我以為也是有的,那就是太短了,《厲害了,我的國》全片只有90分鐘。片子完全可以再長一點,加入更多內容,使之更加豐富。《紅海行動》片長130多分鐘呢,大家一樣看得津津有味,只要內容好,觀眾是不會嫌長的。(特約評論員 李北方)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