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明天的責任,在今天你我肩上

2018-03-05 10:5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代表委員手記】  

  朱永新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 

  又是一年春來到。在過去的10年中,我有幸當選過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其後又擔任了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至2018年這10年,既有每一個人經歷的生活本身,又有全民族熱血澎湃的共同記憶。

明天的責任,在今天你我肩上 

郭紅松繪 

  10年,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是一段漫長的歲月。這樣一段時光,如果融入了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會給個體生命鍍上璀璨的光芒。

  10年,在一個國家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短短的瞬間。這樣一段時光,如果締造著一個偉大民族的崛起,無疑將具有非同凡響的力量。

  10年以來,我一直記錄著自己的參政議政生活。從自己的建議、提案、議案和常委會發言,到各地調研的情況與反思,再到與媒體、網友的各種溝通交流……

  我把每年的兩會稱為“春天的約會”,從春的播種,到夏的耕耘,到秋的收穫,到冬的盤點,這是大自然的節律,也是生活的規律。一年四季,我保持著日出而作的習慣,幾乎雷打不動地清晨5:30起床,在上班之前讀書寫作,工作直到深夜而息。

  還記得在擔任人大代表的一次兩會中,我寫了一篇短文,標題是《你若不稱職,將意味著67萬人缺席》。在文中我説,根據人大代表的選舉比例計算,城鄉平均約每67萬人中産生1名全國人大代表,因此我呼籲代表委員多一點角色意識,用心參會。

  作為人大代表,作為政協委員,我稱職嗎?我常常問自己。

  有時候,我也安慰自己:我是及格的。每一年,我都要立足於自己鍾情一生的教育事業,輻射其他民生問題,提交出十余個提案、建議。圍繞這些,每一年我都會進行反反覆復的調研、思考、寫作、修訂。

  更多時候,我常常感到重任在肩卻力有不逮的慚愧:我怎樣才能做得好一些呢?在兩會上,薈萃著各方精英才俊,永遠能夠聽到真知灼見。作為代表委員,參加兩會不僅是為民生發聲的過程,同時也是向身邊的代表委員學習的過程。

  “為執政黨助力,為國家盡職,為人民服務。”這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工作宗旨,也是我作為一名民進會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使命所在。

  作為代表委員,既要有從心靈上永葆初心的稱職,也要有從能力上游刃有餘的稱職。面對未來,我們都是探索者。所有探索,都意味著既需要如履薄冰的謹慎,也需要勇猛精進的頑強。

  10年所聞所見所思所行,讓我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有了許多親身體驗,也曾經出版過一些相關著作。前幾年到哈佛大學考察,就在其圖書館看到我寫的《我在政協這五年——一個民主黨派成員見證的中國民主政治進程》一書。當時我問圖書館管理人員,為什麼會採購這樣的書?他回答説:“我們更關注個案,通過一個人的窗口,可以看到一個世界。”

  我想,更準確地説,我像一滴水。今年春天,山西教育出版社將出版我的《見證十年——一個民主黨派成員見證的中國民主政治進程》一套十卷本叢書,我作為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親歷者、實踐者和維護者的現場見證,融匯在人民的海洋中,忠誠地反射著祖國太陽的光芒。

  見證,不僅是為了見證,更是為了建設。我將永遠記住:明天的責任,在我們今天每個人的肩上。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05日 06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