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廣西南丹:“繳納18000多元住進158平方米房子”

2018-03-04 10:0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編者按:“對老百姓來説,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産生活。”

  許多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中寫下了上面的話。人民領袖念茲在茲的,依然是那些與老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的“小事”。

  “現在每人平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你那裏的遊客在村裏住宿嗎”……歷年全國兩會參加審議和討論,每一次噓寒問暖都是他“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最美注解。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推出“習近平兩會上關心過問的10件‘小事’”系列特稿,在展現地方可喜變化和老百姓獲得感同時,重溫人民領袖的為民情懷。

  “總書記聽得仔細、記得認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關注和關愛,讓我們備受鼓舞。”3年過去了,廣西河池市委書記何辛幸依然清晰地記得總書記關切詢問時的場景。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何辛幸彙報了當地搞好精準扶貧、加快革命老區發展等工作情況。彙報過程中,總書記插話詢問:“農民搬遷後,原來的宅基地和承包地怎麼處置?”“地方配套資金落實了吧?”

  “總書記的這份關切鼓舞著我們老區人民。”何辛幸表示,2015年以來,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河池市搬遷居住在大石山區、高寒山區、生産生活條件惡劣地方的貧困群眾12萬人,幫助老百姓搬出了“窮窩”,暖了老百姓的心窩。

  2月6日,河池市南丹縣一排排嶄新的鄉村別墅之間,數百名白褲瑤同胞擺起長桌宴,敲銅鼓、打陀螺、舞獅子,用最隆重的方式慶祝自己搬出深山,挪出窮窩。

  “太興奮睡不著”的黎榮兵起了個大早,一邊給自己的新房貼春聯,一邊興奮地向記者介紹他的新家。這棟位於八圩瑤寨安置點的天地樓,總共兩層半、6個房間、158平方米。“真敞亮!這房子像從天上掉下來一樣。”37歲的黎榮兵激動地説。

  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的白褲瑤族是瑤族的一個支系,曾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長久以來,白褲瑤族人一直聚居在黔桂交界處的深山中,自然條件惡劣、水土資源貧瘠、生態環境脆弱,生活極為困苦。

  黎榮兵以前就住在不通路的八圩瑤族鄉利樂村,平時到鄉里趕集,他得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夫妻倆、父母以及5個小孩,一家九口住在只有50平方米的泥房裏。這麼小的房子怎麼住9個人?

  “剛開始就擠一擠,後來小孩多了,我和老婆就在屋外邊搭個棚住,小孩和老人住屋裏。”黎榮兵回憶説。去年,扶貧幹部到村裏動員大家搬出深山,思忖再三,黎榮兵答應了。

  按120元/㎡的標準,他繳納18000多元就住進了八圩瑤寨安置點158平方米的房子。“現在不用擠了,子女上學也近了,而且基本不花錢。”一説起新家的好,黎榮兵就笑得合不攏嘴。

  在當天的“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旅遊開發集中搬遷入住儀式上,黎榮兵代表八圩瑤寨、八圩社區和裏湖王尚3個移民安置點的1.35萬名貧困同胞發言:“打心底感謝黨和政府,有這樣的好政策,我們才能住上新房,向全面小康生活邁進了一大步。”

  “十三五”期間,河池市計劃搬遷4.28萬戶18.73萬人,佔廣西全區搬遷總數的四分之一,搬遷規模為廣西最大。任務最重,但老區幹部群眾信心十足。

  “我們將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民生保障提升同步推進,結合搬遷對象實際情況制定精準脫貧措施,讓搬遷戶有穩定收入。”河池市副市長、脫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李鳳雲表示。

  如今,安置點附近的工業園區已經引進了多家加工廠,世代以土地為生的白褲瑤人當上了工人;將上萬畝土地流轉給農業公司、老宅基地土地流轉給農業合作社,大家成了“職業農民”、能獲得分紅。

  更讓大傢夥兒興奮的是,當地正著力把這3處安置點打造成為民族風情旅遊景點,幫助搬出深山的白褲瑤人發展民宿旅遊,實現脫貧致富。

  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時下,河池市深度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正向著搬離窮窩、斬斷窮根、持續發展、共圓小康的目標穩步前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