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代表委員縱論“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成就鼓舞人心 使命催人奮進

2018-03-03 14: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説起5年來的變化,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岐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曾雲英臉上滿是喜悅,“過去,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如今超過了12000元,而且收入來源多了,美麗鄉村、幸福家園也逐步變為現實”。

  岐厝村的變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細微注腳。參加2018年全國兩會的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些成就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邁向高品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這5年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産總值從50多萬億元增長到超過8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基礎設施建設如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興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國璋説,5年來,我國轉方式、調結構步伐不斷加快,企業更加注重生態優先、品質效益,經濟發展的基礎更牢、動能更強、後勁更足,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副主席邊發吉説,過去5年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一大批落後産能加速出清,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快。

  5年來,我國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

  曾雲英代表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高鐵建設帶動了村裏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式發展。“交通便利了,許多外出務工的壯勞力開始返鄉創業。如今的岐厝村,土地不再撂荒了,田園風光變美了,老百姓的日子更有盼頭了。”曾雲英代表説。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荊州市實驗中學特級教師徐華錚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我們生活的城市興建了很多休閒廣場、濕地公園,人們有更多健身休閒的去處,生活環境更宜居,人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了。

  黨的領導是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5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黨委書記、院長張輝説。

  李國璋代表認為,實現這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堅定不移地堅持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引領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邊發吉委員認為,我國經濟社會取得歷史性成就,離不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離不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英明指引。實踐證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黃利鳴説,偉大歷史性成就的取得,也得益於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準確判斷,對自身情況的精確把握,以及能夠精準發力。

  “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這是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的可靠保障。”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國內外形勢準確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研判,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為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同時,我國還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進步的重大趨勢,抓住新工業革命帶來的重大機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步伐顯著加快。

  開啟奮進新航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這些偉大成就也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離我們更近了。”黃茂興代表説。

  黃利鳴委員表示,當前我國不斷優化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提高發展品質,這為後續的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基礎。當前,我們的發展不是簡單地追求經濟總量、追求經濟速度,而是要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十分可貴的。

  張輝代表説,“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緊緊聯繫在一起,是引領中國前行的時代號召。黨的十九大報告規劃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我們在過去5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了好局,也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了基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陳果靜 周明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