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生態共建 京津冀天更藍水更清

2018-02-25 13:35: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來源標題:生態共建 三地天更藍水更清

  藍天增多了,河流變清了、綠色擴展了,生態屏障更加堅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四年來,三地乘著協同發展的東風,生態領域率先突破,豐碩成果為三地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大年初一,站在海拔1052米的八仙山主峰觀測站,寒風刺骨。雖然正值春節假期,但天津市薊州區八仙山風景區護林員朱金寶依然堅守崗位,在監測平臺上一絲不茍地監測著周邊森林,嚴防火災的發生,北京平谷、河北遵化等地的大片森林也在他的監測視野之內。

  薊州區林業局局長金玉申介紹,京津冀三地有關區縣已專門成立了森林防火聯防委員會,本著“合力共防、迅速反應、共同處置”的原則,積極開展聯防區森林防火工作,確保三地森林資源和林區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天津市林業局副局長吳學東介紹,4年來,天津共完成營造林200萬畝左右,相比過去每年十幾萬畝的規模,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林木綠化率提高了23.7%,已經跟京冀林帶相連,構築起一條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

  七九河開。漫步在團泊湖岸邊,正在開化的浮冰下,魚兒在暢遊,湖畔的垂柳即將發芽吐綠。

  2017年10月初,天津市靜海區政府和團泊湖當地百姓還在為持續乾旱、水位降低、水質反鹹,嚴重危及生態環境問題而焦慮。申請調入生態水補給團泊湖的報告一打到上級主管部門,天津市水務局經市領導同意立即開展水源調水增援。截至2017年12月28日24時,歷時43個晝夜,來自於橋水庫的灤河水首次為團泊湖內及區域20多條相關河道補水6000余萬立方米。

  作為資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天津自2014年12月27日正式引江入津三年來,累計輸供清澈、甘甜的長江水23.7億立方米,使全市14個行政區910萬市民受益,並形成一橫一縱、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的穩定供水格局。由此,天津擺脫了缺水困局,開始將富餘的水源用於生態補給,加強七里海、大黃堡、北大港、團泊湖濕地生態涵養,加大對濕地的生態補水力度。

  今年春節期間,天津市武清區很多農戶家過了一個溫暖乾淨的春節。自從“煤改電”後,家家戶戶都溫暖過冬,村子上空再也沒有煙塵排放了,天更藍了……作為“無煤區”試點區的武清區,投資100億元,在農戶中全部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圓滿完成“無煤區”建設任務。4年來,天津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力度和鐵腕治理環境污染,確保大氣環境品質,PM2.5年均濃度2017年比2013年下降了35.4%,與京冀兩地共護一片藍天。

  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密切合作,大氣污染治理從“單打獨鬥”,轉換到聯防聯控,三地資源共用,責任共擔,相互支援,對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京津冀三地先後建立了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機動車排放控制協作機制,共同打擊區域內環境違法行為,形成相互支援、共同配合的環境監察執法局面。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