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紀錄片又一年,這個黃金時代能否被超越?

2018-02-14 11:58: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 張延利

  2018年開年,百集短視頻《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走紅,紀錄片《水果傳》成為年輕人中的爆款,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在B站爆出9.9的高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萬眾矚目下春節開播。在這個寒冬,有著政策和資本的雙向驅動,有著商業化先行者的投石探路,紀錄片圈子並不冷清,反而行動正熱,這就是紀錄片的“夏天”的樣子。

  2017丁酉年正在過去,2018戊戌年即將敲門,在這辭舊迎新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首紀錄片人是如何走過這一年的。

  一、黃金時段:紀錄片最有潛力拯救電視

  眾所週知,一線衛視的三駕馬車是新聞、綜藝、電視劇,但2017年,承載文化價值的紀錄片正悄然成為“第四駕馬車”,全速駛進觀眾視野。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幹超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年輕一代的成長,越來越多的人會從重復娛樂、低俗搞笑中解放出來,接受更高品質、原創、深刻、真實的內容。央視和衛視播出紀錄片的總量在大幅增加,有系列化和特色化的發展趨勢,其中,還有不少平臺將精品紀錄片放在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能衝到全國同時段前三位。

  “紀錄片的夏天到了”的聲音呼籲更多紀錄片進入黃金檔,自2016年《本草中國》試水週五黃金檔以來,2017年多家衛視紛紛在晚間黃金檔版面安排播出優質紀錄片:廣東衛視21:10《我們的青春》、湖南衛視19:30《百心百匠》、江蘇衛視21:20《茶界中國》、東方衛視20:00《本草中華》等。《本草中華》更創下35城0.94%的紀錄片收視紀錄,位居同時段全國第二名,超越了眾多熱門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諸多數據表明,優秀紀錄片有水準有資格在省級衛視黃金檔中佔據重要位置。對此現象,在2017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提出“紀錄片進入黃金時代”,同時表示“優質平臺播出紀錄片有力拉動紀錄片發展”。

  紀錄片挺進黃金時段後,央視和衛視開始嘗試日播紀錄片,這成為紀錄片步入“黃金時代”的進一步證明。《國家記憶》自2017年4月正式成為日播欄目,于每週一至週五登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晚間20:00黃金檔,第三季度躋身前十,節目觀眾規模達到6.17億人,收視率多期破一,超過很多綜藝節目和電視劇,是央視晚間黃金檔收視前十中唯一一檔專題、紀錄片欄目。

  2017年1月,中國教育電視臺、旅遊衛視、河北衛視等在晚間黃金檔推出紀錄片欄目《紀錄中國》,展示紀錄片行業的發展情況。在一年裏收穫了不錯的反響後,2018年1月2日旅遊衛視將周播《紀錄中國》改為日播欄目,于每週一至週五晚間播出一個主題分系列,東方衛視也將在周間晚十點開闢紀錄片擋。星空衛視、CCTV老故事頻道等也將開播《紀錄中國》欄目,進一步擴大播出版圖。

  “在政策引導、産業發展的雙向作用下,2018年多家衛視或將繼續發力國産紀錄片發展,並令晚間黃金時段播出紀錄片成為新常態。”紀錄中國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趙捷認為,“這些軌跡不僅增強了中國紀錄片人的自信心,也是迎接‘紀錄片黃金時代’到來的重要一步。”

  二、時代情緒:現實生活是火熱的、沸騰的

  在全國上下掀起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熱潮之時,如何立足現實題材土壤、把握時代情緒,拍出叫好又叫座的現實題材紀錄片,成了新時代紀錄片人的使命與責任,也是當下紀錄片導演們普遍探討的話題。無論在哪種渠道傳播,現實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根基始終是要立足當下、把握時代情緒。因為,只有真實的故事才最能打動人心。《我們這五年》把一個重大的主題以一種小而輕的方式破題。《我們的青春》則尋找在你我他身邊尋找那些平常的、普通的中國共産黨員,但是這種平常和普通的人物卻可以在在特殊時刻顯示出不同平常的作為。

  《零零後》拍攝的主人公十年的時光,是他們的成長之路,也是社會轉型之路的縮影。該片探討了個性與制度、應試與素質、留守與留學、青春期與親子關係、獨生子女與二胎政策等教育話題,繪製出一幅中國教育的真實畫卷。《鏡子》折射出各社會角色的真實生活和反應,不同的角色看到各自的問題和責任所在。而這幾部作品之所以能夠引發如此多觀眾的共鳴和思考,在於它們不僅真實呈現出情感與矛盾,更賦予觀眾更多樣化的思考角度,以此引領更多人去嚴肅、深入地反思相關問題。去思考自己的經歷,去學會和這個世界溝通。反映中國現實題材的紀錄片作品更容易被國際社會接受,橫跨全國不同區域、不同族群和不同風土人情,尋找具有人類通感的美學和感悟。去年10月,國際主流媒體首次播出了全面、系統解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紀錄片《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這部電視紀錄片一共三集,在美國探索頻道亞太電視網播出,覆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37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億收視戶。

  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孫海東處長在《2017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10大紀錄片發佈會》上表示:“中國紀錄片作品更加具備國際視野,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水準穩步提升,與國際優秀節目的差距在逐步縮小,較好的承載了記錄中國發展的功能,對外展現了一個較為真實、客觀、立體的新時代中國。”

  三、家國情懷:紀錄片中的別樣中國

  紀錄片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映照著人生百態和光陰流轉,2017年紀錄片題材廣闊,異彩紛呈。很多作品以深切的人文情懷,獨特的選材視角,生動的表達手法,圍繞社會發展、公共議題、文化傳承等眾多內容,進行有思想深度、情感力度、藝術精度的表達,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2017年出現了多部優秀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和時代主題相契合:《輝煌中國》《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公僕之路》《國家相冊》《港珠澳大橋》《大國外交》《中國影像方志》等;其中,紀錄片《輝煌中國》作為十九大獻禮作品,總結了過去五年裏國家的變化和發展,展示出了中國人民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內容豐富多彩,手法精湛卓越,用宏偉的結果與詳實數據展示中國發展,知乎上一位用戶評價到:“《輝煌中國》標誌著中國已經從韜光養晦到世界秩序領導者的轉變,媒體不再是引進或抵制西方媒體眼中的中國,而是堂堂正正地立在這塊土地,告訴世界,中國之獅已覺醒。”

  文化自信不僅是外向的心態,更是創作者在面對國內年輕一代觀眾時,應有的定力和信心。細尋近年來被年輕觀眾熱捧的紀錄片,無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是《舌尖上的中國》,都有著這樣的屬性標簽:清新脫俗地呈現了本土文化中的匠人匠心。2017年《本草中華》《百年巨匠》《了不起的匠人》等紀錄片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百年巨匠》更是經過8年艱苦奮鬥在2017年全部攝製完成,110集囊括了43位20世紀中國文藝領域傑出代表,本片把文藝先賢還原為鮮活的形象,講述他們的藝術、人生和深遠影響,可以説是一部視覺版的近現代中國文化史。

  從經濟社會的巨大成就到自然環境的偉大雄奇,從震撼人心的尖端科技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紀錄片為新時代打造亮麗的中國名片,也用“國寶”打開了年輕人的眼界。《本草中華》將與生活息息相關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中華本草,融入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偉大智慧,透過一個個醫藥人傳奇而質樸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年輕觀眾們的心,收穫豆瓣8.8分的“零差評”。在東方衛視播出期間,30歲以下觀眾的比例達65%;而通過愛奇藝觀看該片的30歲以下的受眾佔比則達到95%。央9《如果國寶會説話》《創新中國》2018年開年播出,豆瓣評分分別為9.5分、9.3分,用“文物”、“人工智慧”撩動年輕一代的心,這些積澱于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科技的優質內容被再度“炒熱”,也使得國人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再崛起進一步加強了我們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如果國寶會説話》短視頻的形式能夠充分滿足當下觀眾“充電五分鐘,穿越八千年”的文化需求,以輕鬆暢意的姿態汲取文化精華。

  四、年輕一代:紀錄片讓老少三代不換頻道

  回顧2017年,國産紀錄片逐漸從冷門小眾走向大眾,從“佐餐”變為“正餐”,尤其備受年輕人的喜歡。這些紀錄片不僅成功突破了市場各類商業片、劇情片包圍的困局,更有可能“拯救”傳統媒體,讓觀眾重回電視。

  真正讓年輕人進入紀錄片圈子的當屬前些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路平臺熱播,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觀眾。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紀錄片在網路視頻用戶的偏好中位居第五,佔比30%,比2016年上升三位。網路視頻用戶整體偏年輕化,紀錄片的受眾也是如此。《尋找手藝》、《如果國寶會説話》、《水果傳》、《創新中國》等幾部作品也間接印證了這一點,大批年輕人自願充當“自來水”宣傳,從而使這些紀錄片成為“網紅”,講述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紀錄片《創新中國》B站評分9.9分、B站播放量超430萬、騰訊視頻評分9.4分,播放量超730萬。

  西藏題材的紀錄片《極地》,口碑播放量不遜前者,豆瓣評分9.4分,B站播放量超過170萬。《極地》還將鏡頭聚焦在西藏人的日常生活上,如年輕的電影放映員、60多歲的老閨蜜等等,打動不少觀眾。有網友稱,美景之外透著人情,看完之後心裏的負累都放下了 。(《水果傳》)

  創作者在內容上的堅持成為不少傳統手藝、傳統工匠、國寶類等較有深度的紀錄片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三位主創歷時三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將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帶到觀眾面前。《尋找手藝》導演張景曾表示,他沒想到自己的紀錄片會在B站火起來,這打破了他對年輕人的預期。《了不起的匠人》創作團隊知了青年CEO李武望之前也擔心過,年輕人會不會對傳統文化、手藝不感興趣,播出後才發現擔心是多餘的,“很多90後、95後對傳統文化的喜好、關注遠超我們的想像。”

  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社會正趨向“橄欖球”型結構,有消費能力的人群逐漸構成主流群體,他們有較為成熟的世界觀,對社會痛點具備反思能力,對電視文化消費品質也開始有一定追求,紀錄片與他們的審美趣味更加匹配。“隨著高收入人群和受高等教育人群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從純娛樂轉向接受更原創、更有見解、更真實的內容。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他們渴求知識和視野,渴求屬於這個時代的真情實感,渴求高品質的內容,在文化消費升級的時代,真實類內容將點亮下一代中國熒屏。

  2018年初的《水果傳》接力2017年紀錄片的年輕熱,再次成為年輕人群中的爆款紀錄片,嗶哩嗶哩視頻網用戶評分高達9.7。充滿色彩活力、科學探索精神並自如穿梭全球文化,這部“水果百科全書”全網播出量兩月破億,是17年以來網路數據最亮眼的中國紀錄片。《水果傳》一改傳統紀錄片的沉悶、冗長,以精美視覺、年輕語態和當代表達讓觀眾耳目一新,評價其為“第一部水果史詩紀錄片”“刷爆朋友圈的國産片”。Amazon等海外傳媒洽談合作,《水果傳》有望成為2018年第一部走向國際的國産紀錄片。

  五、社會效益:首部破億紀錄電影《二十二》

  2017年,紀錄電影《二十二》以1.7億元的總票房成為如今國內最賣座的國産紀錄電影。不少觀看了這部紀錄片的觀眾認為,《二十二》相容了紀錄片的真實感和大電影的浸入感,增強了沉重歷史對觀眾心靈造成的震撼,進而在好口碑的推動下實現了票房的逆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儘管紀錄片人一直嘗試通過院線放映的方式讓紀錄片走向更寬廣的受眾,但寡淡的票房收入阻礙了紀錄片電影市場化的進程。2017年暑期檔,兩部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和《二十二》成為票房黑馬。其中《地球:神奇的一天》于2017年8月11日領先全球在中國上映。該片豆瓣評分8.2,也讓觀眾感嘆“暑期檔終於迎來了一部神作”。三天后,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正式公映,從最初上映時僅有1.5%的排片量到票房成功破億,僅用了6天的時間。全國排片更是一路走高,最高時已經上升到10.9%。

  2017年,《二十二》使小眾的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變成“大眾”。從外部因素來看,口碑的發酵以及明星的自發幫助,一定程度上讓關注度迅速上升,張歆藝、袁弘、馮小剛、黃渤、吳剛、張靜初、徐崢、濮存昕……一長串的明星通過微博推薦,為影片票房起到不少幫助;另一方面,此前剛上映不久的《岡仁波齊》取得近1億元的票房成績,也為《二十二》打開市場做出了一定鋪墊。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時下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告別昔日高大上的形象,注重觀照現實生活、剖析社會問題、描述普通人的日常,讓觀眾感受到更多人文關懷,獲得了更多情感共鳴,其中不少題材緊跟當下熱點,富有強烈的時代感。當影片內容更接地氣、更貼近人心,自然也更有觀眾緣。

  國産紀錄電影、紀錄片的崛起,更引發社會的關注,並對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分析:“這個片子的主題是非常凝重的,風格也是很嚴肅的,它所思考的問題雖然不是和每個人相關,但其實是和我們的民族相關,是和我們的歷史相關,這個相關性就構成大家看這個片子的理由。”無論是明星對影片的贊助聲援,還是普通民眾對超前點映、眾籌和轉發的支援,通過名人效應和新媒體傳播的力量,觀眾的共同情感通過一部電影集結起來,最後轉化成票房。

  與其類似的還有紀錄片《生門》,這次的社會關注側重於對片中人物的幫助。《生門》是一部關注早産、呼喚大病醫保的紀錄片,在電影剛推出時,片方推出“先看片後付費”全國百場點映活動,活動所得費用全部捐助給早産兒救助基金會。在2017年電視版播出時,再次引發社會討論,眾網友紛紛向片中主人公捐款。紀錄電影《出山記》講述扶貧真相近期將在全國院線上映。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認為,紀錄片對於過去和未來,對於人類的精神世界都承擔著一份獨特的責任。但它的責任還遠不止於此:紀錄片還應當幫助我們超越眼前的功利需求、探索未來的方向,幫助人類建立長遠的夢想,探索更美好未來的可能性。

  六、商業變現:全渠道與新內容

  2017年,無論電視臺還是視頻平臺,都在紀錄片上砸了重拳,在數量和品質上十分可觀。去年11月,騰訊視頻與BBC聯合出品的《藍色星球2》創造了全球收視紀錄,上線2集突破1億,6周後破2億,豆瓣評分更是達到了9.9分,實際上,作為騰訊視頻的六大內容品類之一,其近年來不斷在紀錄片發力。與國際廠牌合作,引進BBC、國家地理頻道、ITV、美國歷史頻道等十多家播出機構的國際紀錄片,並上線了《舌尖上的中國》、《鳥瞰中國》等國內紀錄片內容。

  17年底,騰訊視頻在其紀錄片發佈會上宣稱,2017年他們對於紀錄片的投入是“過去數年的總和”,而2018年該筆投入預算將是2017年的一倍,還將從海外購買成片轉向內容創投,打造屬於騰訊視頻的紀錄片IP。比如騰訊視頻與著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共同研發的“風味”系列IP——自製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風味原産地》《風味實驗室》將於2018年登陸騰訊視頻。在探尋中國各地豐富物産的同時發掘食物背後的人文故事。

  其他視頻平臺也在逐漸加碼紀錄片。愛奇藝在去年11月份就宣稱自己已打造出“中國最大規模的紀錄片內容片庫”,並且已經和BBC、CNEX、Discovery、Netflix等全球知名紀錄片出品方建立起合作關係,並推出了紀錄片領域會員付費模式。優酷在去年也推出“開計劃”,並推出《了不起的匠人》等多檔網生紀錄片,頗受歡迎,並開始嘗試用戶付費的方式來將紀錄片商業化。無論是內容還是渠道,事實上,通過運營手段讓紀實內容在社交媒體上變成爆款,變現和放大品牌價值,才是真正屬於紀錄片這個行業的興奮點。

  讓紀錄片與資本接軌、實現內容的産品化升級。《茶界中國》團隊本著做一部“可以喝得到的紀錄片”的理念,將紀錄片成果實際地展示給觀眾,從第一集播出之後,推出了《茶界中國》官方茶禮盒。《茶界中國》這樣的模式,將是今後商業紀錄片的創新方向的開口。即考慮把視覺向其他感官轉變。同時,産品初期結合了京東眾籌等平臺,在創作和商業上都達到了完美平衡。

  《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的商業變現,除了傳統to B的品牌贊助與推廣,還在to C端進行積極的探索。上一季“邊播邊買”的互動電商模式將得到保留,新一季入駐阿裏旗下的“極有家”家居平臺,打造貼合內容的手工藝産品。同時,製片方還成立了內容運營團隊,探索節目內容在音頻、圖書等多媒介渠道的開發與銷售,這些都是在節目內容本身之外發散的種種商業變現的可能。

  另一部探索多媒介渠道銷售的紀錄片《百年巨匠》。《百年巨匠》系列叢書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教材,連續兩年被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發放到全國近300所承接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演出的高校。

  另外,視襲影視與《三聯生活週刊》旗下新媒體品牌“松果生活”合作,打造生活美學引領行動“未來生活家”,用線上影像和線下活動的方式,聯結傳統記憶與現代理念,找到50個“未來生活家”,隨他們一起探索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兩大品牌還將共同製作50支微紀錄片、舉辦10場線下活動並開展1場年度生活節。至此,《傳家本事》已不僅僅是一檔紀錄片。

  七、平臺力量:跨界融合擴大朋友圈

  每一部紀錄片都是一個“加”的過程,紀錄片加廣告是最直接的關係,跨界對每個內容創作者、每個內容創作團隊都可能帶來更快、更直接的收益。

  2017年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市場論壇上,紀錄片的産品運營、市場創新,包括産業化開發都被當成了一個新的思路和價值變現的著眼點。4K技術的展示、B站等新媒體機構的深度參與,讓人們看到了跨界的力量,看到了紀錄片與商業市場的邂逅和戀愛。

  在融媒體的環境之下,“跨界”成為紀錄片行業的高頻詞彙,融合的理念體現在從創意、製作、平臺到傳播的各個環節。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四川電視節等紀錄片活動開始專注紀錄片産業鏈條中的前採、版權、音樂等具體環節的解決方案,為這個行業提供寶貴經驗與模組化的産業支援。

  2017年,第二屆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在蘇州東山紀錄片小鎮舉行,大會致力於打造真實影像跨界峰會。活動期間,30位決策人和40位跨行業國內外的製作人員、投資人、機構代表面對20組來自全球的真實影像提案,與提案人進行全方位溝通,探討投資、合拍、發行與項目開發的各種可能性。據了解,有提案在大會找到了數百萬的投資、有提案走向了國際融資市場、有提案製作完成在國外主流機構播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在文化和産業間的橋梁作用日益凸顯,跨界理念生根落地,甘肅省産生了一批體驗式、參與式、再現式的“文化+旅遊”跨界合作的場所,這些文化産業亦將成為整個甘肅創意文化産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紀錄片在傳播的過程中,視頻網站的傳播和央視、衛視的紀錄片播放平臺形成多方的互動和協同。這讓紀錄片從題材選擇到內容創作,再到平臺運營,考慮的內容都更加豐富。在紀錄片走向大産業時代的路上,跨界融合併非簡單的平臺融合,更是思想的融合,紀錄片行業節展為紀錄片跨界提供了高效、快速、便捷的專業支援。

  八、2018:續寫2017年紀錄片新時代傳奇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性變革,改革發展將使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給紀錄片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同時,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逐漸加大紀錄片扶持力度,鼓勵國産紀錄片精品創作,推動紀錄片産業發展,發現並培養優秀紀錄片人才。

  時任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現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慎海雄曾在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上的講話提到,紀錄片是國際文化交流認同度比較高的語言,是對歷史的一種藝術的再現。紀錄片獨特的思想內涵、文化品位和藝術魅力,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

  廣電總局將在題材規劃、資金扶持、播出調控、人才培養、市場引導等多個方面出臺強有力的扶持政策,為廣大紀錄片人投身現實題材創作開闢更大的舞臺和空間。例如,總局于2015-2017年分三年時間持續開展的“百人百部中國夢短紀錄片扶持計劃”就意在發現並培養優秀紀錄片人才。“雙百計劃”開展以來,先後於2015年和2016年推出了34部和32部優秀短紀錄片,2017年再度推出35部優秀作品,中央電視臺《我是創客》、廣東廣播電視臺馬志丹工作室製作的《絕壁長廊——鑿出來的幸福生活》《〈我們的青春2〉——四十年十四人》、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作的《我的時代和我》等優秀作品脫穎而出。

  在201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總局副局長田進宣佈啟動“記錄新時代”工程。“記錄新時代”工程將動員、引導廣大紀錄片人投身火熱時代,投身火熱生活,拍攝更多、更好的現實題材作品,真實記錄新時代中國改革建設發展的壯闊歷程,充分反映新時代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實現民族復興的昂揚之氣。而如何做好新時代的記錄者,如何實施好“記錄新時代”工程,成為紀錄片人在新時代面臨的新命題。

  2018年必將成為不平凡的一年,為了那些無比珍貴的故事,讓我們做新時代的記錄者。(張延利)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