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冷門小眾到備受熱捧 年輕人為何愛上紀錄片?

2018-01-23 08:4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3日電(袁秀月)2017年,國産紀錄片爆款頻出,成績頗為亮眼。《二十二》口碑票房雙豐收,《本草中華》、《零零後》、《尋找手藝》等也引發熱議。2018年開年,《如果國寶會説話》、《極地》、《了不起的匠人3》等繼續發力,迎來新一輪紀錄片熱。從冷門小眾到備受追捧,紀錄片如何逐漸走紅?

  紀錄片回暖

  “這部紀錄片簡直不要太棒,五分鐘一集,跟看泡麵番一樣,停不下來。”一位網友如此評價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這是部不太一樣的紀錄片,開頭就是一句,“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正片則以第一人稱來敘述國寶故事,文案簡潔,解説俏皮,恍若國寶真的説話了。形式還別致,第一季就來100集,每集五分鐘,一共介紹100件文物。

  1月1日,《如果國寶會説話》在央視播出,豆瓣評分高達9.4分,B站播放量達一百多萬,很多網友在彈幕裏“哈哈哈哈哈哈”,在評論裏“日常催更”。隨後,這部紀錄片便在各個平臺走紅,成為新晉紀錄片“網紅”。

  同樣走紅的還有西藏題材的紀錄片《極地》,口碑播放量不遜前者,豆瓣評分9.4分,B站播放量超過170萬。紀錄片共七集,除了風景美、畫面美之外,《極地》還將鏡頭聚焦在西藏人的日常生活上,如年輕的電影放映員、60多歲的老閨蜜等等,打動不少觀眾。有網友稱,美景之外透著人情,看完之後心裏的負累都放下了 。

  2018開年,紀錄片市場發展勢頭良好,除了這兩部,還有多檔紀錄片開播,作品品質都較高,收穫不少好評,如《了不起的匠人3》、《生門》、《三日為期》等。

  年輕人愛上紀錄片

  近兩年,國産紀錄片爆款頻出,僅2017年,就出現了《二十二》、《本草中華》、《尋找手藝》等多部作品。在網路平臺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觀看紀錄片。據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佈的《2017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紀錄片在網路視頻用戶的偏好中位居第五,佔比30%,比2016年上升三位。

  網路視頻用戶整體偏年輕化,紀錄片的受眾也是如此。《我在故宮修文物》、《尋找手藝》、《如果國寶會説話》等幾部作品也間接印證了這一點,大批年輕人自願充當“自來水”宣傳,從而使這些紀錄片成為“網紅”,為大眾所知。

  年輕人愛上紀錄片,離不開創作者在紀錄片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在形式上,不再“沉悶、冗長”,而是偏輕、短、快,更易於傳播,在表達上則更接近年輕人語態。像《如果國寶會説話》,每集只有5分鐘,等地鐵時就可以看一集,非常方便,解説詞也有趣生動,時而吐槽時而賣萌。導演徐歡曾表示,國寶也需要網路的聲音,這也是為了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讓年輕人能夠快速充電。

  《了不起的匠人3》也做了很多嘗試,雖是傳統文化題材的紀錄片,但卻做得很時尚。不僅請林志玲配音,請華晨宇來唱主題曲,還提出了“輕紀錄片”的概念,在時長、語境、表達方式以及包裝上都更趨向於年輕化。

  除此之外,還離不開創作者在內容上的堅持,不少傳統手藝、傳統工匠、國寶類等較有深度的紀錄片受到歡迎。《尋找手藝》導演張景曾表示,他沒想到自己的紀錄片會在B站火起來,這打破了他對年輕人的預期。《了不起的匠人》創作團隊知了青年CEO李武望之前也擔心過,年輕人會不會對傳統文化、手藝不感興趣,播出後才發現擔心是多餘的,“很多90後、95後對傳統文化的喜好、關注遠超我們的想像。”

  開發紀錄片IP

  近兩年,IP一詞大行其道,但在紀錄片領域,IP這一概念還比較新鮮。不過,這種現象卻並不陌生,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大火,隨即就推出了第二季、第三季,成為紀錄片領域的一個典型IP,之後還出書、拍電影、開發手遊等。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上走紅,之後也曾在電影院重制上映。

  “我們一直在傳播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不止做紀錄片,我們做的是內容,視頻只是一部分。”李武望表示,他們還開發了與紀錄片相關的書籍和展覽。而阿裏大文娛大優酷事業群泛文化中心總經理何冀兵則稱,他們要將《了不起的匠人》開發成一個文化IP,並衍生出一系列産品,如《了不起的匠人》大電影、紀錄片《了不起的村落》、《三日為期》等。

  “發展紀錄片産業,需要持續不斷地推出精品佳作,打造紀錄片IP,並開拓多種平臺空間,釋放商業價值。”去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發佈時,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幹超就曾如此表示。不過,他也坦承,目前來説,資本的熱點還停留在影視劇領域,紀錄片産業還不能説是熱點。

  新媒體時代,紀錄片有了更多的機會面向觀眾,紀錄片産業發展也迎來新的生機,打造IP、多重開發、進院線,發展勢頭可喜。不過,紀錄片不完全等同於消費品,在開發時還應注意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就如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所説,紀錄片要賺錢是生存問題,但僅有市場是不夠的,還要給思想和美學一片空間。(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