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理論創新是一項艱苦的科學勞動

2018-02-10 23:22: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在2017年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時也強調:“我們黨是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的黨,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理論創新的講話精神凸顯了理論建設、理論研究、理論概括和理論提升的重要性,包含了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理論創新的期待。

  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主題,著眼于理論體系自身的科學性、徹底性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高度重視理論建構的作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努力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理論體系,也是道路,更是我們的旗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面旗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在中國土地上,通過理論聯繫實際的不斷摸索形成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精神旗幟和理論旗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是根據開闢“中國道路”的實踐,針對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成果。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我們的理論創新應該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不斷加強和深化其系統建設,彰顯其科學性和徹底性。這是一項艱苦的科學勞動,不應該簡單地、膚淺地看待。既要著眼大局,綜合謀篇,更要切合實際不斷創新發展。目前理論界的闡述,還不能説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根基和理論導向理解已經足夠透徹一致。如果僅僅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作一個政治口號,而不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統一的科學體系,就會使這個問題片面化、淺薄化,影響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所以仍需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項偉大工程,放在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之中,放到人類歷史的宏大進程之中去考量。這就需要我們的理論必須有充分的歷史和邏輯支撐,必須經過實踐的不斷檢驗和充實來加以構建。

  要旗幟鮮明地堅持和應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根脈”,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導向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精神實質,就是“實事求是”和“一切為人民”。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産黨人所一貫追求的目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即推動社會合乎規律的發展進步,最後實現人類的解放。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選擇合適的道路,在這一實踐精神上也始終是一脈相承的,從來沒有改變。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就是毛澤東概括、鄧小平重申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由於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結果必然呈現“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面貌,而不是一副永遠不變的教條主義面相。按照“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去做事,不同時候的做法勢必有所不同,只看怎樣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怎樣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解放。越是這樣,就越能夠保持基本精神的一貫性。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的體現。不能因為前後表現有差別,就把前後歷史割裂、對立起來。否則就是片面之見、皮相之論,並不是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深刻把握。

  我們黨在吸取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後,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從實際出發解決實踐中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前後的政策和做法有所不同。前後之間雖不能相互等同,但也不是彼此對立的。正如鄧小平曾經深刻強調的:“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所以,理解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都要把它們看成本身是有持續生命力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不要把它們看作已經成型作古、不可改變,見不得今天的陽光空氣的“出土文物”。有些人,無論是打著“捍衛”還是“超越”的旗號,總是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説成是一成不變、已與現實隔離,只需要特別“保護”,或應該“拋棄”的東西;他們在現實中看到的,只是對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否定”,而看不到它們生命力的存在和延續,看不到政策和策略變化調整中的內在邏輯,看不到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表現,卻只看到變化和對立。這樣的思考,既不知道什麼是理論,也不知道什麼是歷史,是不足以談論任何偉大的學説和思想體系的,反而只見其狹隘和膚淺而已。只有以實踐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才能旗幟鮮明地堅持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

  總結實踐和歷史經驗教訓,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化與系統化

  重視理論建設是中國共産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依據實踐和歷史的經驗教訓,在創造性地回答時代提出的新課題中,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自覺。馬克思曾經指出: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説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我們要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要重視我國人民乃至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以人為本,認真研究、總結提升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不斷豐富、深化和完善理論。

  理論建設不是貼標簽、喊口號,不是套用話語模式,而是要根據社會實踐和歷史經驗,針對現實的問題和挑戰,進行科學化的思考與理論化的概括。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我國理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工作做得還不夠到位,闡述也不夠透徹。已往對政策和決策的宣傳貫徹較重視,而對挖掘和闡釋國家政策背後的理論根基和思維方式不夠努力,因此不能及時顯示出理論的系統性、普遍性和徹底性,容易停留于標簽化、口號化的水準。這很不利於理論的徹底性和穩定性,有時還會使一些不良學風氾濫成災。這些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加強理論創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化與系統化,必須結合實踐經驗和教訓,真正做到切合實際的總結和提升。

  注重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

  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有一個明確的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統一思想、推動實踐、引導未來的思想旗幟。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我們只有搞清楚它的形成過程,搞明白它的邏輯結構,才能在實踐中真正發揮其旗幟的引領作用。推而廣之,我們要注意所有的理論成果,已經提出的和將要提出的理論成果,特別是一些標誌性的概念和口號的理論層次問題,將其安置在適當的結構層次和邏輯序列上。

  一個理論體系總要有它的總概念、一級概念、二級概念、三級概念等的劃分,只有結構合理,才能邏輯清晰,只有厘清邏輯結構,才能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不要把其中的一些二級概念、三級概念與一級概念並列起來。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建設,二者是並列關係還是從屬關係等問題,就需要有清晰的認識。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按照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原則,用高度科學的、極端嚴謹的態度和方法,來整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全部成果,並不斷用新的成果來豐富它、發展它、完善它。鄧小平同志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過深刻總結,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等問題作出了理論闡釋。在現階段,我們還需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層級結構進行深入把握。比如在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係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倡導和追求的價值範疇,應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系列理論關係仍然有待進一步闡釋,這就是研究理論體系的邏輯結構和層次性方面應該重視的問題。全面把握一些重要概念、政策、理論的提法,做到內在邏輯清晰、結構完整、涵義透徹是極其重要的。

  重視理論表達的中國話語及其文化底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有著深層次的聯繫,實現理論創新必須重視理論表達的中國話語、中國風格及其文化底蘊。我們要使用中國話語體系來表示中國理論研究的成果,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能簡單地輕易地套用西方的概念和話語。

  比如,“價值”這個詞,在西方語言中,價值是Value,價值觀就是Values,就是説,這兩個概念之間是“一”和“多”的關係,是一個普遍本質和多種現象的關係。這是因為,在西方語境裏,無論價值還是價值觀都是主觀的、都是人的精神性的東西。但是在中國的話語裏,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價值學,形成了“價值是客觀的,是人的存在方面的關係;而價值觀是主觀的,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應和表達”的話語,就使它們變成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看目前報刊雜誌上對於它們的使用,實際仍是沿用西方傳統説法,並沒有體現中國話語和中國風格。這裡的區別,在於兩套價值概念的意義是不同的。按照西方概念,總是就思想講思想,一意追求“終極價值”或“普世價值”。按照馬克思主義,則是講價值體系和價值的關係時,首先要進行社會結構的改造。改革開放就是在改變社會價值關係的現實結構,而我們的價值觀念,則要適應和推動這種改變。所以從更深的層次上講,中國話語、中國風格的形成,是植根于中國文化氛圍,從中國自己的立場出發,用中國人自己的思維,面對中國自身的問題做出表述和回答。否則,就會給我們的理論表達帶來困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斷在實踐基礎上豐富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現階段,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實際上既是我們黨、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主體意識的體現,更是黨和國家注重自我認同和勇於擔當使命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黨要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理論、加強理論創新過程中,清醒冷靜地判斷和處理實踐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以非凡的理論勇氣和高度的戰略定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李德順,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

[責任編輯:張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