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架起理論與群眾之間的橋梁——黨的十六大以來理論武裝工作綜述(下)

2017年01月13日 10:36: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價格貴不貴,要看攤位費”、“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如果沒有親自閱讀,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些話語出自一本理論讀物。

  長期以來,理論讀物往往被貼上“高深莫測”的標簽。而近期出版的《從怎麼看到怎麼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1》一書,以通俗易懂的表達、貼近群眾的內容,不僅解釋“怎麼看”,而且揭示“怎麼辦”,贏得了讀者的喜愛。

  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步伐明顯加快。黨中央大力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積極探索理論走向大眾的有效形式和載體,加強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普及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闡釋,架起了理論與群眾、政策與百姓之間的橋梁。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大眾化

  《旗幟》,一部文獻紀錄片。

  適值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6月19日至28日,由中宣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改委、國家廣電總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與觀眾見面。

  全面記述我們黨90年走過的風雨歷程,全景展現中國共産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的光輝業績,國內觀眾超過2.5億,這就是《旗幟》的力量。

  圍繞重大活動廣泛深入開展理論宣傳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一個突出特點。

  2007年,推出文獻片《復興之路》;

  2008年,推出文獻片《偉大的歷程》和《改革開放30年紀實》;

  2009年,新中國成立60週年,推出文獻片《輝煌60年》;

  2011年,《旗幟》引發觀看熱潮。

  無一例外,這些作品都獲得了極大成功,好評如潮。

  有人詫異,並探究其中的奧秘。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説,如果把一個科學理論供在殿堂,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大眾化,殿堂裏的理論不為群眾完全掌握、真心接受,就難以産生巨大的改造社會的力量。這些文獻片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讓理論變得親切動人、通俗易懂。

  文獻片《旗幟》,為了拿出高品質的解説詞,來自中宣部、中央黨校、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和高校、軍隊研究單位的專家學者隊伍“眾星雲集”,組成了陣容強大的撰稿組,紮實開展前期調研、資料收集、學術研討,反覆進行討論、修改、完善。

  一詞一句,嘔心瀝血;一幀一景,深思熟慮。觀看《旗幟》,幾乎所有觀眾都記住了片頭畫面——熾熱的鋼水澆鑄出一個巨大的黨徽。《旗幟》總導演閻東説:“很多人對我們黨的形象的理解就是鋼鐵般的,表達這種意念需要一個形象化的鏡頭。”為了完成這幾十秒的片頭,攝製組在幾個月中畫了無數張草圖,最終得以在火熱的鋼爐旁拍攝完成。

  正是這種把“高深莫測”的理論轉化成通俗易懂的道理的執著、堅持,才讓這些作品成為精品、經典。

  事實上,無論《旗幟》還是別的紀錄片,都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熠熠生輝的幾顆“星”,而各地區各部門無數人為此所作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則構成了一片繁星閃耀的蒼穹。

  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黨的十六大以來理論武裝工作綜述(上)

  新華社:理論武裝工作不斷深化 理論創新成果深入人心

  《人民日報》: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

  《學習時報》:以理論武裝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學習時報》: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

  《湖南日報》:搞好理論武裝 助推科學發展

  《陜西日報》: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努力做好新形勢下理論武裝工作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