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理論實踐相結合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8-02-08 10:55: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作者: 張鵬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發展的重大戰略支撐。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就是我國面臨的重要發展“關口”。而跨越這個“關口”的關鍵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從著力點來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立足於解決好資源瓶頸、環境瓶頸和要素瓶頸等“三大瓶頸”,並實現對産業佈局、生産組織和要素配置的“三項改革”。

  解決“三大瓶頸”主要是解決投入問題,使資源能源的結構更好、保障更充分、成本更可控;使經濟的發展更加綠色,環境的承載能力更好,綠水青山得到全面的恢復與建設;使勞動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一方面推進更多的農業勞動力進城,並從事非農産業的生産,另一方面全面推進農村的現代産權改革、農業經營組織方式改革、新農村建設等,確保在緩解“人口紅利”衰退的進程中,農村的社會面貌和生産形勢穩中有進;使資本要素實現降杠桿、提效率、穩收益的全面調整,在降杠桿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投資空間,在提效率的過程中降低資金規模的剛性需求,在穩收益的進程中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並創新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援方式。

  而實施“三項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從而將“三項改革”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一起來。通過産業佈局改革,實現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區域産業佈局特徵,推動産業集聚和園區管理,為資訊整合、生産協作和創新協同創造條件;通過生産組織改革,推進産品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形態創新等四大“創新”,並推進創新間的融合、提升,更好的以高效率、低成本、好品質的差異化生産適應“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的需求趨勢;通過要素配置改革實現對“僵屍企業”強制退出,優化存量要素資源配置,支援優質增量有效擴張,為新動力和新動能的成長創造空間和條件。

  二、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以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發展要求。習近平指出,要“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次: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