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掃碼得禮品背後有玄機 春節消費市場需提防促銷陷阱

2018-02-06 09:06:0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消費者參加展銷會買到假貨商家利用掃碼技術群發廣告

  春節消費市場需提防促銷陷阱

  最近幾天,置辦年貨成為不少人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春節消費的升溫,不管是實體商家還是電商都推出了打折促銷活動,但這些促銷真的是明明白白消費嗎?

  春節將至,又是一輪消費高峰。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根據全國消協組織近兩年春節期間受理的相關投訴情況,發佈2018年春節消費提示。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理性對待商家優惠促銷,警惕“贈品不三包”“打折商品,一經售出概不予退換”等常見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現象。小心掃碼送禮品等新型詐騙,時刻提防個人資訊洩露。有些“贈送”活動需要消費者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填寫身份證號、手機號及點頭視頻等,不法分子利用所取得的資訊開通賬號進行貸款等,讓消費者不知不覺間背負鉅額債務。

  春節前夕,商家促銷活動究竟有哪些貓膩?《法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年貨展銷會上遭遇騙局

  《法制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市一些大型商場和超市,發現不少商品都給出了低價折扣。

  記者注意到,有些消費者在網上爆料稱,有的商家推出的折扣背後其實暗藏玄機乃至騙局。這並非危言聳聽。

  每年春節前,有的地方舉辦類似于年貨博覽會的展銷會,深圳市民張羽(化名)通過微信向記者講述了他在一次博覽會上的經歷。

  張羽稱,他站在賣藥材的檔口時,有人贈送免費茶水品嘗,喝完後旁邊另外有自稱是客人的人連聲稱讚茶水效果好、藥材品質高等。

  這一唱一和讓張羽頗為心動,便決定購買。

  “其實商家在給整塊藥材稱重時並未告知具體價錢,而是安排專人在一旁跟我套近乎、分散我的注意力,等把藥材切好片後,我才知道自己稱了半斤花旗參、半斤瑪卡,一共需要付3000元。”張羽説。

  最終,張羽因為身上只有500元,便購買了500元的花旗參。幾天后,張羽用買來的花旗參煲湯卻覺得不對勁,雞湯裏只有雞的味道而毫無參的味道,拿去藥店驗貨後才知道自己被騙了。再度返回博覽會時,那個賣藥材的攤位已經消失不見。

  張羽的遭遇並非個案,相同的事情在陳鋒(化名)和同事身上也發生過。

  在深圳一家企業工作的陳鋒説,商家不會真的當場切片,而是在桌子下面摸一摸,一會兒就抬頭説已經切好,再稱給客人算錢,表明是按克計價,而實際稱的時候用斤兩計算。

  陳鋒的同事購買了一些藥材,一共花費了500多元,但是回家後卻發覺袋子底部的藥材已經粉碎,完全不是現切的。

  “第二天,我與同事一起到年貨會場找主辦方的工作人員處理,賣家將錢退還,這件事情才得以解決。”陳鋒説。

  春節前夕,電商平臺同樣火熱。以某電商平臺的“年貨節”為例,記者發現從2018年1月24日起就推出了各種形式的折扣活動,並貼出了各種各樣的宣傳語。

  不過,也有網友反映稱,某電商平臺銷售的一款食品罐頭,1月22日價格為159元,1月23日的價格則上漲至320元,屬於“先漲後降”。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