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常洪波:杏林發崑崙 白衣秉丹心

2018-02-05 19:55: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太陽從白雪皚皚的崑崙山上緩緩升起,潔白的雪點綴著水墨色的山峰,悠遠而寧靜。遠山下,幾個潔白的身影讓草場喧鬧起來。

  開過晨會的常洪波像往常一樣,先來到住院病房查房。“今天看起來氣色好多了,再住兩天就可以出院了”“感覺怎麼樣,如果哪不舒服,隨時告訴護士”……住院的病人不多,常洪波和程建梅一一上前詢問。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一牧場地處崑崙山北麓高寒山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團場,醫療衛生水準相對滯後。按照兵團黨委醫改工作部署,兵團第六師醫院對口支援兵團第十四師一牧場醫院,著力解決一牧場幹部職工“看病難”問題。

  “當醫生的,最希望看到的是患者消除病患走出醫院。”常洪波説。

  2014年,六師醫院開始對十四師一牧場醫院進行為期3 年的託管,一牧場醫院更名為六師醫院一牧場分院,六師醫院選派優秀衛技人員挂職援建一牧場醫院,著力解決一牧場幹部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得知消息,在六師一0五團醫院工作的常洪波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並通過了篩選。從2014 年7 月來到一牧場挂職援建,常洪波已在這個崑崙山下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工作生活了3年多。3 年多時間裏,他克服重重困難,以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感動著當地幹部群眾。

  某天,一牧場六連副連長麥提肉孜撒地在值班時突然感到頭疼、胸悶、心悸,同事很快將麥提肉孜撒地送到六師醫院一牧場分院。經過常洪波的細心檢查,麥提肉孜撒地被診斷為心肌缺血。這種病症如果耽誤治療,患者會有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險。常洪波建議麥提肉孜撒地立即住院治療。

  生病住院,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然而,對於一牧場的幹部群眾來説,能在場部的醫院裏住院治療,還是常洪波夫婦來到一牧場之後才實現的。

  在此之前,一牧場醫院設在距離場部2公里遠的六連,一排低矮的平房就是醫護人員的辦公場所。整個醫院只有1名執業醫師、4名護士、105種基本藥物,年均門診病人不到2000人。

  缺少醫護人員、基本藥物、醫療設備,甚至沒有像樣的手術室,一牧場醫院8年無法正常接收住院病人,也沒有開通可用醫保卡結算的住院平臺。一牧場幹部群眾生病後,只能到200多公里外的和田市就醫。

  “既然來了,就要踏踏實實為這裡的幹部群眾做點事,要不然沒臉回去。”常洪波暗下決心。

  來到一牧場的第二天,常洪波被任命為醫院副院長。常洪波先是帶人清點了藥房,提交了補充基本藥物和醫療器械的申請,並利用從醫20多年的工作經驗,坐診看病,“傳幫帶”年輕的醫護人員,推動了醫院內科、外科、兒科常見病診療、功能科室的正常運轉。

  常洪波還根據自己專業技術特長開設了中醫理療室,運用針刺、艾灸、推拿、按摩等中醫技術治療常見的風寒濕痹症,得到了一牧場患者的廣泛認可。3年來,常洪波的中醫理療室共接診1100余人次。

  為了能儘快接收病人住院,常洪波找到駐一牧場的兵團衛生局“訪惠聚”工作組。在工作組的支援下,一牧場醫院于2014年9月開通了住院平臺並實施出院結算。2015年初,兵團投入400余萬元修建的一牧場醫院新辦公大樓投入使用,常洪波申請的基本藥物和醫療設備也配套到位,醫院又新招募了數名醫護人員。

  基礎設施得以完善,醫護人員力量不斷加強,基礎藥物和醫療設備配套到位,一牧場醫院終於結束了8年無住院病人的歷史。2015年1月,一牧場群眾麥熱罕姆麥提如則因心絞痛住進了一牧場醫院,經過醫院醫護人員一週的精心治療,麥熱罕姆麥提如則康復出院。

  “感謝常醫生和程醫生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看病住院。”麥熱罕姆麥提如則説。

  為了讓患者能隨時得到救治,常洪波在醫院推行醫護人員24小時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既是醫生又是醫院領導的常洪波給自己排的是滿班,索性在辦公室支了張床,把“家”搬到了醫院。

  “無論身處繁華或者偏遠,我都不想虛度,就想做一點事情,找到存在感,也實現一個醫生的價值。”常洪波説。(線索來源: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