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媒體走轉改】新溫州人帶回家的伴手禮變了 溫籍僑胞帶出國的家鄉味沒變

2018-02-05 10:32:00
來源:溫州網
字號

  溫州網訊 昨天清晨4時30分,天還沒亮,周業明就已經來到自己的崗位上。周業明來自江蘇宿遷,是溫州龍灣國際機場行李打包處的一名打包員,工作已有4年。

  進入春運,各大航空公司增加了不少加班航班以確保足夠的運力。最早的一趟航班,早晨6時就要起飛前往廣州。為了方便旅客打包行李,周業明和同事們的上班時間比以往提前了一個來小時。

  新溫州人回鄉

  帶的年貨從鞋服換成海鮮

  來自陜西西安的小唐,扛著兩大箱東西,走到打包處諮詢。原來,小唐在溫州一家工廠打工,今年年假放得早,趁著這幾天天晴,他去市場上買了些溫州特産,打算當作伴手禮帶回家。其中一個大紙箱裝的是蝦幹、醬鴨舌等,另一個泡沫箱裝的是梭子蟹。

  “你這個保鮮用的碎冰不行。我們這兒有冰磚,需要嗎?”周業明打開泡沫箱指了指,小唐隨即點頭同意。

  周業明説,現在行李打包處的包裝樣式越來越豐富,大多數行李都能打包得嚴嚴實實,保證能滿足托運。正説著,另一名旅客拎著兩瓶茅臺酒要求打包。

  “玻璃瓶易碎,就這樣托運肯定不行。”在説明情況並徵得旅客同意後,周業明麻利地把酒瓶取出,又塞入氣泡柱,放入小紙板箱,再用打包帶紮緊捆好。

  如今,機票價格越發“親民”,春運時,新溫州人搭乘航班回鄉,早已不是新鮮事。在周業明的印象中,2011年前後,來溫務工人員搭乘飛機回鄉過年的情況開始增多。

  “那個時候,新溫州人來打包的行李,多是編織袋或布袋子,裝的一般是溫州産的西服、羽絨服、皮鞋。”周業明説,如今的新溫州人穿得體面了,大號拉桿箱成了標配,回鄉的伴手禮也和以前不同,他們中似乎有更多的“吃貨”。正如小唐所説的,“溫州産的服裝皮鞋,在國外都能買到,更何況我們老家;溫州的地道海鮮,倒是可以帶回去給爸媽嘗嘗鮮。”

  “僑一代”出國

  最喜歡帶的是泥螺海蜇皮老酒

  其實春節前的這幾天,還不是周業明和他的同事們最忙碌的時候。最忙的時間還得是春節後,屆時大批溫籍僑胞以及青田籍的僑胞都會集中搭機出國,帶的行李可不少。

  難得回鄉一趟,老華僑們會帶些什麼東西出去呢?周業明説,泥螺、海蜇皮、家釀的老酒,這些充滿濃濃鄉味的食品,是“僑一代”的最愛。

  “哎,還是沒變。”接話茬的,是溫州航空實業有限公司綜合服務分公司經理朱建勝。在龍灣國際機場工作20多年,朱建勝對行李打包等機場服務的變遷瞭如指掌。朱建勝説,在他印象中,早在十幾年前,泥螺、魚生、花蚶、冰凍海鮮,就是老華僑出國行李中的常見品,有的華僑甚至會帶上家鄉的鹹菜,還有醬油、醋。

  “‘僑二代’和老華僑們相比,情況又不同了。”周業明説,“僑二代”從國外回來,帶的行李大多是禮物或朋友托的代購品;出國時,他們大多願意輕裝上陣,畢竟如今物流發達,在國外一些大型華人社區的超市裏,要買到溫州特産食品並非難事。

  説起物流業,朱建勝説,大概2000年前後,有一次,一位看上去30多歲的北方客商走到他所在的行李打包處,迎面就喊了他一聲“大哥”。原來,該男子是來溫州採購物美價廉的羊毛衫,生怕貨物超重。當時,他就把該男子手裏的新款羊毛衫部分打包,用足20公斤的托運“份額”,其餘的再打包讓其帶進客艙。

  “十幾年前,來打包的旅客中,像這樣來溫採購鞋服的外地客商還真不少,甚至還有來打包閥門、低壓電器、五金等産品樣品的商人。”朱建勝説,如今物流業發達,這種傳統的採購土法子早已消失了。

  老外回國行李中

  少不了茶葉瓷器和寶劍

  “Ticket?”看見兩名金髮碧眼的外國女孩推著行李推車走過來,周業明的同事王寧主動上前接待,並用英語示意對方出示相關票據。

  “小票是吧?”怎料外國友人口中不慌不忙地蹦出了一句中文。王寧看上去也不驚訝,像接待國內旅客一樣,幫外國乘客將行李打包完畢。

  隨著城市國際化程度的逐漸加快,溫州龍灣國際機場開設的國際航線越來越多。別説是春運期間,就是平常,在機場大廳裏見到幾張洋面孔也是習以為常的事。

  周業明説,他和同事們經常會在業餘時間學一些英語,比如最基本的禮儀用語,還有與行李打包有關的單詞,希望能給更多外國旅客帶來方便。

  “都説外國興起‘中國熱’,看來一點也不假。”這幾年,讓周業明感受最深的是,能説一口流利漢語的老外越來越多。而老外們回國,行李箱裏自然也少不了中國味的東西,比如茶葉、瓷器,甚至是寶劍。(溫州網溫都支站 朱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