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年以來銀監會開出497張罰單 罰沒金額超8.98億

2018-02-05 08:38:00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銀監會再下罰單,與此前不同的是,上週五銀監會下發的罰單涉及到陜西、河南兩地共計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這次的案由則是以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做質押物的騙貸行為。

  銀監系統今年以來對違規整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鐵腕手段。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今年1月份銀監系統已開出497張罰單,罰沒金額超過8.98億元。

  銀監會再下罰單

  陜豫兩地19家銀行受罰

  銀監會介紹,2016年5月,陜西潼關縣聯社發生一起2000萬元質押貸款案件。陜西、河南銀監局迅速組織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全面排查,發現多名外部不法人員橫跨陜西、河南兩省,以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做質押物,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元貸款。

  銀監會對兩地涉及該案的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款5250萬元,並處罰104名責任人。其中,陜西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1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罰款合計5000萬元,對涉事機構的95名責任人予以處罰。同時,責令相關機構按照黨紀、政紀和內部規章,對262名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

  而河南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工商銀行河南三門峽靈寶支行處以罰款250萬元,對該支行及工商銀行三門峽分行9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5人3至8年高管任職資格,對4名高管分別給予警告。

  “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貸款“三查”形同虛設,押品管理嚴重失效,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貸款質押物的檢測及價值評估存在重大紕漏,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同時,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過度追求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不能穿透業務風險,部分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審批,重要崗位未形成有效制約,內控審計作用缺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