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荊林波: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防止經濟脫實向虛

2018-02-02 10:43: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確定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強調“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調發展的産業體系”。1月30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防止經濟脫實向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要正確界定實體經濟 

  美聯儲認為,“實體經濟”是指除去房産市場和金融市場之外的經濟部分,而我國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界定有所不同,對於房地産是屬於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出現了不同的看法。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提出,“要準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房地産如果是炒買炒賣,就不屬於實體經濟。但是,房子如果只是用來住的,房地産自身需要磚瓦沙石,就是實體經濟,如果是用做炒作的,就是虛擬經濟了,所以對房地産也不能一概而論。”建築業以及房地産中的實體經濟部分,還是國家的重要支柱産業,是滿足群眾住房需求的主要載體。 

  此外,在我國還存在一些誤解,認為電子商務、網際網路是虛擬經濟,不是實體經濟,以至於馬雲在眾多場合都要解釋“網際網路不是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替罪羊”。之所以會産生這種誤解,是因為電子商務、移動商務等是實體商店的對應物,再加上最近幾年實體商業不景氣,一些人就把怨氣撒向虛擬商店。 

  二、解決經濟脫實向虛要把控好貨幣發行量 

  最近幾年,關於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微觀經濟主體的決策,也影響著我國宏觀經濟決策的走向,尤其是我國的貨幣發行量。從1990年到2016年,M2從當年的1.53萬億增長到現在的150萬億,增加了100倍。其中,2009年至2016年新發貨幣將近100萬億,也就是説,不到7年時間我國人民幣增加了100萬億,僅僅2016年就增加了20萬億。 

  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湖北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考察時強調:“我們這麼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總而言之,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脫實向虛問題,必須嚴控貨幣發行量,把M2降到一個合理的水準。 

  三、正確對待金融業的超速發展 

  國家統計局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顯示,我國金融業由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業以及其他金融活動四個子行業組成。金融業增加值由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其他金融活動四個子部門加總得來。從金融業增加值佔比來看,我國金融業所佔比重1996年至2002年在5%左右,2003年至2006年接近4%,2007年以來不斷走高,到2015年高達8.4%。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比于2013年超過美國,于2015年超過英國。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發展趨勢。此外,地方政府熱衷於大力發展金融業,因為相對於實體産業,金融業投資週期短,有些當年就可以盈利;對當地的稅收貢獻大,數量大而且比較穩定;屬於第三産業,有利於調整經濟結構,帶動當地投資發展,等等。 

  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而排在首位的就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問題,其中,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重中之重。守住系統性風險不發生的底線,必須促進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防止金融業利用網際網路、共用、區塊鏈等技術過度創新。 

  四、遏制我國房地産進一步暴漲、防止房地産泡沫加劇 

  房地産是我國的基礎産業,房地産健康發展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但絕不能過多地依靠房地産來解決目前經濟下行、結構調整乃至其他問題。 

  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根據《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調整央地財政關係,徹底解決地方政府單純靠土地吃飯的問題。 

  要嚴控金融機構對房地産的放貸。一方面,對房地産企業的放貸要加強管理,實行不同等級、不同類別的貸款政策,收緊銀根,防止過多的房地産公司進入房地産産業。目前,全國大小房地産企業有13萬家,有必要對房地産企業進行清理。另一方面,加強對購房者貸款的審核,切實解決真實購房者的貸款需求,抑制投資房地産者的投機需求,堅決制止加杠桿的放貸行為,真正發揮貸款的杠桿作用。金融管理部門要對商業銀行執行國家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強監督檢查,督促商業銀行嚴格對購房人首付款核查,嚴禁各類機構違法開展首付貸、過橋貸等金融杠桿配資業務,維護住房信貸市場秩序,防範金融風險。 

  要做好房地産的有效供給改革,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給。特別是要增加住房建設用地有效供應,提高土地供應和開發利用效率。各地要根據房地産市場運作情況,把握好土地供應的總量、結構和時序。要加強商品住房項目的規劃管理,提高規劃審批效率。要及時向社會公佈住房用地年度供應計劃,對需要辦理農用地徵轉用手續的,要加快審批工作,確保供地計劃落到實處。 

  五、正本清源,更多關注實體經濟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只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才能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當前,發展實體經濟要注意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讓投資實體經濟獲得回報。國家統計局1月26日發佈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5187.1億元,比上年增長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個百分點,是2012年以來增速最高的一年。相對之下,四大商業銀行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總額超過5119億元,相當於日賺28億元。這種強烈的投資回報差距,在今後應逐步扭轉,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穩定投資者。 

  二是要正視實體企業的盈利水準。從事實體産業,其盈利能力不高,必須客觀看待。比如,從盈利能力看,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46%,比上年提高0.54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盈利能力明顯增強。而相對其他行業,這個盈利能力就顯得比較小。2017年我國出現了眾多上市公司出賣房産,來美化財務狀況的現象。據有關統計, 1507家上市公司披露投資性房地産,其中有1238家公司在2017年三季度環比減少,也就是説,逾八成的上市公司在“賣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多數實體企業要堅守本業,面對相對較低的盈利,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三是實體經濟要走創新發展的道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也就是説,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供給側改革來引領——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這些都構成中國自主創新的新內涵。 

  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先後推出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創新創業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成為國內外的關注熱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中國2016年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2個百分點,而美國只貢獻了0.3個百分點,歐洲貢獻了0.2個百分點。聯合國發佈的《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有1/3是依仗中國。5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30.2%,超過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的總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就必須抓住發展實體經濟這個“牛鼻子”,開拓創新,協調城鄉區域發展,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早日實現産業強國的夢想。 

  (作者:荊林波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