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雙向賦能 “+”出新優勢 ——來自國企民企協同發展的觀察之一

2018-01-31 15:18: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題:雙向賦能 “+”出新優勢 ——來自國企民企協同發展的觀察之一 

  新華社記者高亢、姜琳、劉碩

  特變電工,30年前天山腳下一個資不抵債的街道小廠,通過大力引進國有、社會資本,推動員工持股等多方面改革,與多家國企深度合作,如今成功超越國際巨頭,一舉成為世界變壓器第一産能企業。像這樣的例子,這些年來在我國有很多。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同發展、互惠共贏“雙向賦能”,究竟“+”出哪些新優勢?

  推陳出新 攜手並進 

  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近年來新成立的國企,從“六無”(即無資産、無人員、無機構、無設施、無流程、無制度)狀態起步。中國鐵塔清楚地認識到,企業發展共用是核心,開放資源廣泛合作是必由之路。通過三年探索實踐,中國鐵塔在行業內初步形成以“共用競合”為核心的“鐵塔模式”。

  據了解,通訊鐵塔産業鏈涉及鐵塔、機房機櫃、電源動力等設備及設計、施工、監理等工程服務。中國鐵塔的相關供應商總數超過10000家,其中90%以上是民企。作為國産通訊鐵塔最大消費企業,在業內,中國鐵塔已承擔起産業鏈引導者的角色。

  “如何與眾多民企合作,促進産業健康有序發展是中國鐵塔初創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中國鐵塔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為避免沿用傳統集中採購模式帶來産業鏈陣痛副作用,中國鐵塔“出奇兵”創新採用網際網路化採購平臺,實現資訊全面共用、供需直接互動實時交易,通過市場化杠桿逐步實現了民營供應商的廣泛參與和優勝劣汰。

  通過一系列措施,中國鐵塔有效提高了本土標準化鐵塔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使鐵塔加工成本降低10%以上,大大縮短了供貨週期;還推動鐵塔行業廠家由原來“小而散”的作坊式生産模式逐步向“高精尖”産業化、集團化轉變,推動了鐵塔行業轉型升級。在推動産業鏈企業發展過程中,中國鐵塔公司自身採購效率和發展速度也不斷提升。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認為,國企與民企共同發展、和諧共生是我國長期探索形成的模式。當前,部分國企與民企在一些重要關鍵領域的産業鏈構成中各自發揮了重要功能,形成了有利的交織和互補新優勢。

  改制增效 融合發展 

  近年來,中國電子長城網際依託混合所有制模式在網路安全産業領域實現了重點突破。在資本層面上,中國電子佔主導地位引入在網路安全領域頗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團隊,導入活力因子,發揮鯰魚效應,融合發展提升企業發展活力。混改5年來(2012-2016),營業收入年均增長率達65.9%。

  “當前我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共贏格局。”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吉林大學創新創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政認為,對於國企來説,民企的技術、資本、市場活力為國企注入了強大動力;對於民企來説,國企的品牌、人才、規模優勢突出,給企業發展帶來很多有利條件。

  “TCL集團是國內最早做企業體制改革試點的公司。在地方政府支援下,TCL從一個地方國有小企業改造成股份制公司,這個體制的改變讓企業有了更大活力和競爭力。”TCL集團董事長李東升説,改制之後TCL快速成長,短短5年時間,企業銷售收入增長了5倍,盈利能力和納稅總額也增長了近5倍。

  “國有企業是主力軍,民營企業是生力軍,兩者缺一不可,協同發展將迸發更大活力。”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坦言。

  雙向賦能 助力騰飛 

  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大力引入國有和社會資本,並購重組瀋陽變壓器廠、湖南衡陽變壓器廠和山東泰山線纜廠等國有龍頭企業,對行業優勢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截至2016年底,三家重組企業資産規模分別增長了9倍、23倍和2.4倍。

  近年來,特變電工“雙向賦能”節奏逐步加速,積極與清華大學集團、中節能等國有科研單位投資成立新疆新能源公司,大力發展智慧綠色能源産業。經過強強聯手,目前,光伏EPC裝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多晶硅産量居中國第二、世界第四。

  “未來,國有資本體制改革將主要看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對國企來説,能夠自主決策、自主經營,是今後改革方向;民企則需要體制和發展方式轉型,注重自主創新、産業、行銷方式和服務升級轉型。”李書福説。

  此前,中國聯通混改方案出臺引發廣泛關注。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認為,通過混改聯通和民營網際網路公司深度合作,無疑將推動傳統運營商網際網路類創新業務的融合協同發展,有利於增強整體電信行業安全發展能力,意義深遠。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表示,國企與民企在部分重要關鍵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發展前景。尤其在網際網路、大數據、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中,民企具有體量靈活、技術先進等優勢,國企可以借鑒、吸收新鮮血液,與民企共同提升這些産業上的綜合實力,從而整體上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