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應在時代大潮中保持定力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社會各行各業的互通性、滲透性與融合性隨著市場的開發活躍愈發顯現。當前,電影市場空前活躍、票房高企,國産影片數量、觀影人次履創新高。文學領域也空前活躍,小説、散文、報告文學、網路文學等文學樣式迅猛發展。美術和舞臺藝術等藝術門類也産量豐沛,為人們提供著豐富的精神食糧。從市場的角度來分析,這印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藝術創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迎來了絢爛嶄新的時代大發展大繁榮。
然而,高速發展難免泥沙俱下,文藝被資本“綁架”的案例並不少見,繁榮背後也露出隱憂。比如,藝術行業的資本跨界風生水起,一些從業者向資本無條件步步妥協,生産出一批無誠意、無水準、無品位的“三無”産品;一些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底線更是在資本裹挾之下節節失守,為企業家的輕浮跨界站臺助威。有觀眾表示,這是文藝界被資本市場“綁架”了。是危言聳聽,還是吹毛求疵?且不説哪種聲音更為確鑿,僅僅引起大眾質疑這一點就值得深思,並且是需要警惕的。
2014 年 10 月 1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特別強調,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而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就要求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毋庸置疑,習總書記的指示為當下文藝繁榮指明瞭發展方向。
文藝作品創造出來是要面向大眾,文藝正是通過市場而影響著大眾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大眾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判斷。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産物,更是社會文明的標誌與責任。作為資本以及秉持資本的企業家們,在快速創造財富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應該以一位公共人物的社會責任自律、自重、自省,高效建設並提升自我的社會公共形象,在努力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以高品格的精英形象感染並引領社會公共取向,進一步豐潤群眾百姓的日常生活。若借打文藝旗幟,行娛樂的私心,則著實是不可推崇的。
藝術需要名家,市場需要明星,但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一部影視作品,無論製作人和主創者的初衷有多麼宏大和多麼深遠,利弊考量,首當其衝是作品傳遞出的文化韻味和價值導向。文藝與市場,需要不斷融合,最理想的結果正是在互惠互利中取得雙贏。但無論何種情況,文藝都不能失去最基本的價值引導功能。文藝作品必須深深紮根于生活、紮根於人民,而不能被市場和資本綁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論述指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弘揚藝術精神,倡導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文化自信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口號。
我們知道文藝在具有商品屬性的同時也兼具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文藝在構塑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態中,是潛移默化的深層力量。同時,文藝更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文藝的格局有多大,文化的寬度和深度就相應有所依附拓展,經濟的繁榮與文化的復興就有多強烈持久。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文藝的文化秉質和社會責任。毋庸諱言,市場經濟的影響愈加深入而廣泛,文藝置於其中,也日益凸顯不可剝離的商品屬性。而文化自信作為一種文化心態,是對一個民族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心。由此看來,我們更需要警醒文藝的責任與良心,著力聚焦打造更多的文藝精品,這既是在增強民族文化影響力,提升文化自信力,同時也是踐行文藝的自律、自強、自持、自由的必然路徑。
(作者毋燕是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