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媒體走轉改】“春節老人”落下閎:讓閬中IP走出歷史,走向世界

2018-01-25 23:0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網路媒體走轉改】“春節老人”落下閎:讓閬中IP走出歷史,走向世界

  落下閎雕塑。(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1月25日廣安訊 (記者 尹賽楠)“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代詩人王安石的這首《元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此詩描繪的正是咱們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春節中除舊迎新的景象,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説的“過年”。提起過年,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領紅包……那麼問題來了,春節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1月25日,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全國網媒新春走基層活動採訪團來到四川南充閬中古城,在尋找答案之時,也切身感受到了來自“春節文化發祥地”的獨特魅力。

  據了解,閬中市位於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也是汶川特大地震國定重災縣。閬中古城景區總面積達3.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閬中古城核心保護區、嘉陵江閬中古城段水域、南津關古鎮和錦屏山。景區山、水、城相依相融,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一處集旅遊觀光、文化體驗、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不光如此,閬中古城也是“春節之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在當地家喻戶曉的“大人物”--“春節老人”落下閎。

【網路媒體走轉改】“春節老人”落下閎:讓閬中IP走出歷史,走向世界

  觀星樓。(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落下閎是中國古代西漢時期的天文學家,他編制了《太初歷》,確定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12月底為歲末,與週而复始的四季順序緊密吻合併相沿至今。由此,中華民族才有了過春節的習俗,當地的老百姓也親切地稱他為“春節老人”,閬中因此被中國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授予“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的美譽。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落下閎的另一重要成就便是將“二十四節氣”加以改進並納入曆法系統,不但解決了長期以來曆法與民間生産和生活習慣的矛盾,而且還建立了朔望月與二十四節氣協調的對應關係。“二十四節氣”這一時間認知體系,也被國際氣象界稱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並於2016年11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評定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網路媒體走轉改】“春節老人”落下閎:讓閬中IP走出歷史,走向世界

春倌説春。(台灣網 尹賽楠 攝)

  有了春節老人做代言,閬中的春節自然特色十足。活態的閬中古城,有著最為原始的春節文化樣本,既保留了傳統節俗文化的原真面目,又隨著時代變遷融進了現代的審美意識。在閬中春節民俗中,從冬月殺年豬就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尤其是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就開始正式宣告進入春節的序曲,而整個春節的一直要持續到新年的二月二這一天,所以説在閬中天天都是年。

  而在街頭上經常看到的是“春節老人”賜福:拜春節老人,祈歲歲平安。為紀念春節老人落下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閬中古城的大街小巷上,數位健康慈祥的老人身穿紅色的漢服、頭戴中式帽、手執竹筒或者賜福的旗幌,裝扮成春節老人,迎著鞭炮聲和鑼鼓聲,頻頻作揖向人們拜年,沿途給小孩子發放壓歲錢的紅包和賜福字,祝福吉祥。口中喊著:“春又來、節又到,春節老人給大家賜福了!”或者説:“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古城閬中歡迎八方來賓,祝福大家春節樂遊千般好,健康快樂萬事成,春節老人給大家拜年了!”

【網路媒體走轉改】“春節老人”落下閎:讓閬中IP走出歷史,走向世界

民俗表演。(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即便如此,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只識西方的聖誕老人,而對中國的春節老人卻知之甚少。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閬中古城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小東表示,閬中市正在全球範圍內發佈並開展線上線下“春節老人”形象徵集活動,通過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天文愛好者、文創大師等,進行觀點大討論、思想大碰撞、創意大比評,掀起落下閎學術研究和宣傳推廣熱潮,並分期展播徵集作品,開展網路投票。最後,閬中市會根據網路投票及專家組的意見,評選出最具特色的“春節老人”形象,並在全球發佈,讓屬於我們中國人最盛大節日的“形象代言人”被更多年輕一代所熟知,將春節老人的形象深入每一個人的心中。

  據張小東介紹,本月24日開幕的中國(閬中)首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正于四川省閬中市舉行,將在3月18日(農曆二月初二)落幕。此舉不僅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更要深入推動四川省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挖掘落下閎歷史名人價值,著力推動歷史名人及其文化內涵真正走出歷史、融入當代,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完)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