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走轉改】友誼村:農民變股民,這個地方不一般
友誼村村支部書記、村主任鄒順明接受記者採訪。(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1月24日德陽訊 (記者 尹賽楠)“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1月24日上午,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全國網媒新春走基層活動採訪團來到四川廣漢三水鎮友誼村,迎著綿綿細雨,記者們細細體味著猶如江南水鄉般的意境與美景。
據悉,三水鎮幅員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945畝,轄12個村、1個場鎮社區,1個居委會,總人口3.8萬人。“空中的飛機是怎麼回事啊?”面對記者的發問,三水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肖燦自豪地表示,全亞洲最大的一所培養民航飛行員的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就坐落於此。
三水鎮友誼村。(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要溫飽 更要致富
友誼村地處易家河壩青白江、石亭江和綿遠河三江匯流處,屬都江堰自流灌區,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轄15個組,總人口3618人,現有耕地2046畝。“我們這裡相對比較偏遠,距離城區較遠,以前村民普遍以農業生産為主,一年的收入僅能維持溫飽”,友誼村村支部書記、村主任鄒順明表示,當時自己就在思考,如何能增加村民們的收入,幫助父老鄉親共同致富?
“過年都有吃魚的傳統,我們這裡當然也不例外”,鄒順明對記者説,友誼村地處易家河壩,水資源豐富,村民們歷來也有養魚的傳統,那麼何不將它作為一項産業發展起來呢?於是,鄒順明帶領群眾將河灘地改造成了魚塘,從一個魚塘到兩個魚塘,一畝魚田到兩畝魚田,起初一畝魚田産魚僅為500斤,現在的産量已經增長至約4000斤,擴大了足足十倍。到2015年,全村養殖的甲魚、大閘蟹、鱸魚等水産品超過340余萬公斤,産值突破3500萬元,直接帶動漁業收入超過4萬元。
三水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肖燦介紹友誼村情況。(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農民變股民 改革注動力
為進一步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三水鎮友誼村以“一清二改三統四發”的思路,在公開、公正、公平的基礎上,按資産折股、量化到人、固化股權、按股分紅”方式,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村中3594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人平均量化股份3000元,率先成立了農村集體資産股份合作社並完成了工商註冊登記。
“當時會不會有反對的聲音呢?”“那是自然,畢竟很多村民對這樣的方式不理解,那就需要我們這些幹部帶頭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要讓大家了解到,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鄒順明説,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讓村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幫助他們認清改革的好處。
“我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而且還有分紅。”三水鎮友誼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自己當初做的最正確的選擇就是成為股民,人人平等,共同富裕。
三水鎮友誼村。(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鄉村變景區 致富有新意
近年來,結合葡萄種植、水産養殖、糧食種植等農業産業,友誼村已逐步發展成為德陽地區最大的集種植養殖、垂釣、自由採摘、品嘗、觀光、休閒、騎遊、住宿為一體的休閒旅遊景區。不僅如此,三水鎮政府通過整合美麗鄉村、新村建設、公共服務等各類資金,對友誼村易家河壩景區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並對一些重要節點進行環境提升。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那邊的亭子,它叫候船亭,在2015年之前,我們這裡是通航的,村民出去基本要靠坐船,”肖燦表示,我們在進行建設的時候,有意識的將這些設施當做景觀來打造,從小到大,連同整個村莊一起作為景區來打造,這樣農民的收入增加了,鄉村振興的目標也就慢慢實現了。
從省集體經濟十強村、百強名村、省“四好村”,到全國文明村和國家級最美漁村,三水鎮友誼村正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堅實邁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