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時評:不再讓“食品不安全”謠言攪局

2018-01-24 13:55: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破解食品安全謠言,需要多主體共同發力,共同治理。對於政府部門來説,應明確各部門的監管職責,避免“重復監管”和“監管真空”,對食品安全事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同時,行業科普也要及時發聲,新聞媒體應客觀報道,提升全民食品安全科學素養

  前不久,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中國經濟網公佈了對十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的權威説法,粉碎了一系列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謠言。在資訊傳播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很容易受到食品安全謠言困擾。筆者認為,變“監管”為“治理”,由部門監管到社會共治,才能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標本兼治,消滅滋生食品安全謠言的土壤。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話題敏感很正常。在我國,每天有243萬家餐廳開門營業,13萬家食品生産企業開工運轉,價值310億元的食品上架銷售。食品産業涵蓋種植、養殖、加工、運輸、銷售等多環節,既是對GDP貢獻超過10%的重要産業,又涉及億萬消費者自身健康的切身利益。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正因如此,中央領導同志曾表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人們常説“謠言止于智者”,但食品安全領域存在天然的資訊不對稱:一方面是普通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常常抱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另一方面是“謠言已跑遍天下,真相還在穿鞋”,有關部門、經營主體和科學家的反應速度沒能跟上資訊社會的步伐。

  食品安全是各國都要面對的問題。事實上,歐美發達國家食品安全走過了百年曆程,漸次經歷食物匱乏、盲目造假、過失風險、食品安全謠言等問題。我國食品安全發展處於發達國家曾經歷過的類似階段。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持續穩中向好,問題總體可控。但是,食品安全事件即使是個案,在資訊發達的環境下,給公眾的感受也可能是“這不能吃、那也不安全”。破解食品安全謠言,需要多主體共同發力,共同治理。

  政府部門要履職盡責。一方面,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門,應明確各部門的監管職責,避免“重復監管”和“監管真空”;應提高部門間資訊分享的能力,打破部門間資訊壁壘,整合各環節的監管資訊,提高促進各部門相互協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各地政府應樹立“發現問題是業績、解決問題是政績”的觀念。雖説食品安全幾乎做不到零風險,卻要堅持零容忍。在食品安全問題上,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行業科普要及時發聲。科學跑在謠言的前面,謠言就會無所遁形。只有消費者食品安全科學素養提高了,才能避免被誤導。比如,一些食品廣告宣稱“不加食品添加劑”,但實際上,合規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並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危害。2017年,國家食藥監總局等部門出臺了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文件,並建立了辟謠數據庫和科普網路平臺。今後,行業科普需要行業協會、科技工作者和企業積極參與。

  新聞媒體要客觀報道。食品安全法規定,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知識的公益宣傳,並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開展輿論監督。遺憾的是,個別媒體由於操作失誤,自身報道反而成為謠言。過去的幾年,個別媒體報道的北京“毒草莓”、海南“香蕉癌”等,都被證明是謠言,儘管當事媒體辟謠了,但農民依然要承受相應的損失,負面影響很久才消除。因此,媒體在監督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要維護生産者的合法權益,要以事實為依據,更科學、更審慎,盡可能避免殃及和誤傷整個産業。

  從總體上講,我國食品品質安全是可靠的,消費安全是有保障的。去年沒有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謠言的社會影響也可控。相信,隨著政府、社會、媒體等共同努力,食品安全謠言會越來越無地可容。(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