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自熱火鍋”走俏 安全嗎?專家:食品安全是問題

2017-11-29 08:48: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自熱火鍋”走俏 安全嗎?

  消防人士:加熱包主要原料是生石灰若破損有安全隱患 食品專家:食品安全是問題

  降溫了想打邊爐?一個人也能吃!近日,一種號稱“懶人自煮自熱火鍋”在朋友圈悄悄走紅。除了不少火鍋品牌,許多零食品牌也跟風加入,推出自熱食品,“方便、好吃、食材多樣……”火鍋愛好者為此頗為追捧。然而,一系列有關自熱火鍋産生的安全問題也受到眾多消費者關注。自熱火鍋銷售情況如何?背後是否有安全隱患?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走訪調查。鐵路部門提醒,性質不明的化學物品或不能進站,需自行處置。廣州地鐵則不建議帶有易燃可能的自熱食品進站。

  自熱食品受青睞

  網店月銷上萬筆

  記者走訪市內多家超市,發現自熱火鍋尚屬新産品,推廣力度不大且種類較為單一。記者走訪中山六路的華潤萬家超市、黃沙的某些大型超市,工作人員表示都未有上架。

  在淘寶上,以“自熱自煮”、“懶人自熱”等為關鍵詞的自熱火鍋受到眾多消費者青睞,排名前十位的熱銷産品普遍月銷量在5萬筆以上,排名第一位的自熱麻辣小火鍋月銷量達11萬筆。

  記者以顧客身份隨機與某網店客服人員交流。他介紹:“現在自熱火鍋賣得很好,自熱食品也很多。”他隨即又向記者推薦了自熱香腸米飯以及自熱臘肉米飯,該款商品月銷120筆。客服人員強調,自熱火鍋是很安全的,但是不能帶上動車、高鐵和飛機等。

  自熱火鍋安全嗎

  記者拆開包裝後,先將火鍋底料和所有食材放入上層餐盒,並加入冷水。隨後撕掉加熱包外袋放入底層盒子,加涼水沒過加熱包。接著將上層盒子放入底層盒子,蓋上加熱蓋,大約15分鐘後開蓋食用。記者看到,將加熱蓋蓋上不到2分鐘,底層盒子便開始傳來水“咕嚕咕嚕”的聲音,在15分鐘後,整個盒子向外鼓起,並且盒子仍然十分灼熱。在打開加熱蓋後,高溫蒸汽撲面而來。在整個的食用過程中,自熱火鍋能保持較高溫度。

  自熱火鍋是否具有安全隱患呢?“很多人選擇自熱飯菜,但加熱時的隱患鮮為人知。加熱包主要原料是生石灰,若破損,遇水瞬間釋放大量熱量,餐盒迅速膨脹變形,如出氣口不慎被堵,就可能爆炸。”廣州消防提醒市民,“使用前務必確保各包裝完好,出氣孔避免堵塞。”

  專業人士提醒,大家食用自熱火鍋的時候要格外當心。自熱火鍋的蓋子上有一個透氣孔,如果該孔堵塞的話,容易造成小型的爆炸甚至燙傷人,因此一定要把透氣孔打開泄壓。另外,如果家裏用的是玻璃餐桌,最好在自熱食品下面加隔熱墊,以免玻璃炸裂。

  這種帶有易燃物的自熱食品能否帶上公共交通呢?記者向鐵路部門進行求證。12306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未接到禁止攜帶自熱火鍋乘車的相關通知,具體情況還要以車站現場的安檢情況為準。廣州南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法律規章中並沒有明確規定禁止攜帶自熱食品進站乘車,但在《鐵路旅客運輸規程》五十二條規定,法律、法規、規章中規定的危險品、彈藥和承運人不能判明性質的化工産品不得帶入車內。該工作人員稱,自熱火鍋屬於比較新的事物,在安檢過程中可能因為含有不明成分化學物質進行扣留或者需要自行處置。廣州地鐵工作人員回應稱,易燃易爆品都不可以帶進站,自熱食品有可能無法過安檢,因而不建議乘客帶進站。

  自熱食品安全嗎

  “在家15分鐘就可以吃個火鍋,還不用自己洗菜刷碗,簡直是懶人的‘福音’。”火鍋愛好者小王從1年前“不可自拔”地愛上這種自熱食品。她研究了好久,認為自熱食品除了口味,性價比也是選擇的主要原因。但感到有所不足的是,她吃的幾個品牌的自熱火鍋分量都有點少,“感覺不夠吃”。有不少市民表示有同感:“我飯量不大,也就吃個八分飽。”此外,有市民稱配菜內容並不太符合口味。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自熱火鍋並且購買食用,部分市民還會再次購買;許多零食品牌也加入其中。這是不是意味著自熱火鍋會成為熱門品類,成為“方便食品”的下一個風口呢?

  在業內人士看來,自熱火鍋及食品只是迎合新生代的需求,屬於小眾品類。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記者,各個火鍋品牌推出自熱火鍋,零食品牌跟風加入並不算是現象級的情況。自熱火鍋是補缺型、噱頭型、新奇型、邊緣型産品。因為其呈現的形式、食材、性價比和産品的品質,使其成為不了主流品類。與傳統火鍋相比,缺乏其社交及營造氣氛的功能,所以更多的是一種補充。

  記者日前購買的一份自熱火鍋中共有9種配料,包括肉類片片腸、滷蛋、小丸子;還有藕片、木耳、竹筍等素菜;並且搭配有川粉作為主食。除了葷素搭配的“大雜燴”口味,記者還發現,有些火鍋品牌還專門推出配料包含牛肚、嫩牛肉、內臟、火腿腸等針對不同火鍋食材的“情有獨鍾者”的口味更為細分化的方便火鍋。

  對此,朱丹蓬指出,食品安全管控是自熱食品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它的硬傷:“一方面,如果肉類含量過多,産品的品質很難保證。但如果全是素菜,它的性價比又差了,會喪失議價能力。”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兩難的境地,從産業的角度並不看好這個品類。(記者 盧夢謙 李波)

[責任編輯:郭碧娟]